亞太日報 牧之
隨着上個禮拜進入了農曆臘月初八,我們也正式進入了“春節時間”,許多打算深耕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和媒體也開始紛紛面向中國市場推出春節專屬的一系列宣傳策劃。
咱們不談一衆老牌外國品牌推出的各種“新春限定新品”,單看這些企業推出的新春賀歲圖文。英國《衛報》拍的是煎餃,BBC放出的則是某一款拌麪。乍一看過去,好像沒什麼問題,普普通通的中華美食。但是再一細看可不得了,美食的下方不約而同出現了在咱們傳統儀式上不吉利的東西,喪葬用品。
根據近段時間的輿論風向來說,或許此事件很快便會在一片喊打喊殺的“疑似辱華”聲中被推向高潮。確實,文化這種東西是每個民族心中最不屈的那一份驕傲,是一個民族之所以被稱之爲民族的基石,如同龍之逆鱗,觸之必忤。但是筆者認爲,在這一方面,我們或許可以再寬容一下,對於有問題的境外品牌,不如加以引導,如果順利改正,那麼也算我們自己文化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輸出,如果對方真是頑固不化的反華分子,那麼我們再集火攻擊讓它嚐到苦果也不算晚。
就像蘇格蘭人穿裙子,印度人拜牛爲神,想必咱們的讀者中也有很多曾經對此表示過恥笑吧,而如果加以瞭解,我們就會知道這個和我們的漢服,以及對龍的圖騰崇拜十分相似,也會對他們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尊敬。
那麼我們也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蘇格蘭或印度的網友一上來就喊打喊殺的進行討伐,又會還有誰來在乎這個文化真正的含義呢?在輿論搏殺中殺紅了眼的網友們只會表現得更富有攻擊性。
再說回這件事情本身,兩家外國媒體不約而同使用了喪葬用品。實際上這個風尚在幾年之前就已經顯現,大量“歪果仁”們開始網購中國產的紙錢等用品,他們或許也不知道這在中國是幹什麼用的,只是覺得誇張的配色和巨大的面值讓他們有了炫耀的動力,所以從效果上來看,紙錢其實和津巴布韋幣,越南盾等大面值貨幣的功能是差不多的。
其實就算知道了這個意思,對於外國網友來說或許也真的不算什麼,喪葬在我們國家是個悲傷的和親人告別的過程,但是在有些國家,喪事喜辦也是傳統,曾經在B站上大火的“黑人擡棺舞”正是誕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同樣的,氛圍歡快的墨西哥亡靈節也是一個意思。您說這歡樂慣了的外國人們,就算知道了紙錢是幹什麼用的,又怎麼會忌諱在封面圖中用一下這個元素呢?
筆者認爲,現在在我們網友的評論聲中,目前兩家媒體已經修改了這張圖,我們對他們的討伐似乎也可以適可而止,給他們一個消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時間,五千年泱泱中華文明,又怎麼會包容不下他們數年的學習時間呢?
都說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或許能給對手一次機會,也是自信的一種直觀表現吧。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