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歐關係屢現波折。先是歐盟發起對華制裁,干涉中國內政,而後歐委會又推出針對外國國有企業的相關草案,將矛頭再次指向中國,近來更傳出歐盟暫停中歐投資協定的有關表態與風聲。上述做法爲中歐關係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歐方的這一系列動作,既出自維護其利益與價值的考量,背後也可以看到美國在暗處不斷誘拉、施壓的身影。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抗疫的優異表現,引發了歐洲的焦慮與不適。歐洲因此對內加強保護,對外對華示強,爲推動“歐洲主權”、“戰略自主”造勢。另一方面,自拜登勝選後,美國持續對歐喊話並推動與歐洲的合作,希望拉住盟友共同遏制中國。拜登、布林肯等人多番做歐洲工作,展現出與特朗普政府截然不同的姿態。歐洲整體上雖未直接應承明確表態“倒向美國”,但其曖昧行徑仍然暴露出其立場。從對華發動制裁,到印太戰略的推進,以及近期部分歐洲國家在G7峯會上的動作及表態均是歐美協同的例證。
在這一背景下,以默克爾爲代表的對華務實派成爲歐洲對華政策中的一股“清流”。一方面,默克爾積極與中國領導人展開對話溝通,向中歐雙方以及全世界展現出穩定中歐關係的意願和誠意,爲中德、中歐關係打下強心針。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默克爾與習近平主席先後進行了通話與視頻會晤,還與李克強總理共同主持了第六輪中德政府磋商。雙方相關部委也進行了密切的對話與合作。另一方面,默克爾也持續對內喊話,向其黨內、德國乃至全歐解釋其對華政策,爭取更大支持,並與美國的對華政策拉開距離。近期,默克爾在其黨內會議上強調中歐投資協定是一個“重要收穫”,將帶來“互利互惠”的貿易聯繫。而在更早前,默克爾也曾明確表示德國、歐洲將堅持自身的對華政策,照顧歐洲自身的利益與價值觀。
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是以默克爾爲代表的對華務實派對中德、中歐關係的重要性的清醒認識。
一方面,中德、中歐之間存有切實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既深刻體現在雙邊經貿合作中,也切實存在於全球挑戰的共同應對上。2020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逆勢上升近4%,中國連續五年成爲德國全球最大貿易伙伴。默克爾在與中國領導人交流時亦指出中國“十四五”規劃給德中、歐中合作帶來重要機遇。而在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地區穩定等歐方核心關切上,歐洲亦離不開與中國的對話與合作。
另一方面,維護中德、中歐關係的良性與穩定既是歐盟“戰略自主”的體現,也有助於國際秩序的有序調整,爲歐盟實現“戰略自主”拓寬空間。爲此,德國與歐洲並沒有對美亦步亦趨,即使與美協同,也強調是基於“符合歐洲利益與價值觀”的判斷之上。德國對華政策也因此產生了既與美協同,又獨立於美的雙重表現。
雖然如此,德國乃至歐洲的對華政策仍有其不確定性。一方面,歐內部矛盾重重,對華務實派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源推動並落實其政策。在美對中國內部事務污衊敘事的壓力下,傳統跨大西洋主義者與反華勢力走向合流,更給對華務實派施加巨大壓力。默克爾等人雖試圖維護中德、中歐合作,但其想法與現實能力之間差距明顯。該差距還將隨着默克爾今年9月份的離任進一步放大。另一方面,即便是對華務實派,其對華關係也秉持着“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與制度性對手”三個定位並行的方針。在這一定位下,中歐關係中的意識形態分歧仍將持續發酵,爲中德、中歐帶來新的挑戰。雙方能否共同努力,突出“合作”在三組關係中的最高優先級,做到擁抱合作、管控競爭、化解衝突,將影響未來一段時間中德、中歐關係以及中美歐三角關係的走向。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