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油價雙重打擊 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是否將至?

亞太日報

text

疫情的全球蔓延疊加原油“黑天鵝”,3月9日,全球市場遭遇黑色星期一,美股驚現熔斷,全球股市均暴跌。股市大幅波動的背後是全球性恐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對全球市場造成不小的影響,油價大跌是否雪上加霜?全球金融危機是否再次來臨?從新京報記者採訪來看,歷史上尚未出現因流行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或金融市場持續暴跌的先例,專家認爲本次疫情與此前全球大危機的背景有較大不同,難以引發持續性危機。

全球股市震動恐慌是否延續?

專家:股市可能會繼續震盪一段時間

本週一,由於OPEC會議未達成減產協議,國際原油價格大跌。週一晚間美股開盤三大指數均出現較大跌幅,開盤僅4分鐘左右,標普500指數即跌7%,觸發了第一層熔斷機制,暫停交易15分鐘。這是美股史上第二次觸發熔斷,第一次觸發熔斷髮生在1997年。

截至收盤,美國三大股指均收跌逾7%,道指下跌逾2000點,跌幅7.79%;標普500指數下跌7.60%;納指跌7.29%。其中,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均創2008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與此同時,週一歐洲股市、亞太股市也集體下跌,德國DAX指數、法國CAC40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均跌超7%;韓國綜合指數、日經225指數均跌超4%。

全球資本市場的最大沖擊因素是原油和疫情。由於上週末OPEC+會議未就延長減產達成一致,沙特打響了“石油價格戰”,降低出口油價的同時大幅增產。週一國際油價全線下跌,WTI原油期貨收跌26.74%報30.24美元/桶,布油收跌26.18%報33.42美元/桶。兩者均創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油價暴跌在金融市場引發了連鎖效應,上週日中東股市已率先受衝擊,週一全球股票市場集體淪陷。

另一方面,COVID-19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進一步升級。目前全球確診病例已超10萬人,中國境內病例新增速度已經在減緩,而中國境外數仍在快速增加。根據世衛組織公佈的最新數據,3月8日-9日一天時間內中國境內新增45個病例,中國境外新增3948個病例,疫情已經蔓延至104個國家或地區。週一意大利已經宣佈封閉全國。

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國境內時,外圍股市並未受到明顯影響。自2月20日之後,美股開始持續下跌,道指從29000點上方跌至2月底的25000點左右,在本次原油衝擊之前已經累計下跌約13%。

目前市場恐慌正在加劇,週一CBOE恐慌指數VIX收漲約30%,報54.46,爲2008年12月份以來首次重新收於50上方。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之前中國疫情的情況和中國的經驗都爲其他經濟體提供了參考範本,其他經濟體的應對措施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疫情再次在發達經濟體和次發達經濟體大規模擴散的可能性比較低。因此,疫情演變成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概率還是比較低。但由於各種防控措施都會影響到經濟活動,所以短期內對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可避免,對於海外看業績說話的資本市場來說,出現一定幅度的調整也就屬於情理之中。

潘向東認爲,本次暴跌之後,全球市場可能短期迎來技術性修復,但由於海外疫情仍然嚴重,股市可能會繼續震盪一段時間。

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要來?

專家:未有因瘟疫大流行導致全球衰退的先例

事實上,自疫情發展以來,多個國際機構相繼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1月20日,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爲3.3%;一個月後,IMF總裁表示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將再下調0.1個百分點至3.2%。

2月6日,知名諮詢機構IHSMarkit發佈報告稱,如果中國目前的防控措施從3月份開始逐步取消,那麼全球一季度實際GDP將減少0.8%,二季度將減少0.5%;2020年全年全球實際GDP減少0.4%。

3月2日,經合組織(OECD)的報告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從疫情暴發前的2.9%下調至2.4%;若新冠疫情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大,可能會令2020年的增長率降至1.5%。

3月6日,亞洲開發銀行發佈報告,據其估算,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的損失大約在770億-3470億美元之間,佔全球GDP的0.1%-0.4%。其中,三分之二的影響落在中國身上。

這是否意味着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

歷史上,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頻繁,而影響全球、破壞力最大的全球大危機有兩次: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劉鶴主編的《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提出,兩次大危機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在重大技術革命發生之後,重大技術革命引起大繁榮,大繁榮引起大蕭條。在危機暴發之前,危機發源地的政府都採取了極其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同時,兩次危機都與貨幣政策相關聯,大蕭條前,氾濫的信貸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機狂熱;2008年危機前,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放鬆監管和次級貸款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實質來看,兩次危機都是在產業轉型之後、缺少新增長點的情況下通過債務擴張和債務轉移的辦法來擴張消費和投資需求,以試圖解決技術驅動力弱化、產業利潤下降、生產過剩等長期問題,最終以危機方式被迫收縮。

可以看到,與這兩次全球危機相比,本次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在前期背景、經濟政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不相同。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考察近現代歷史,尚未看到因瘟疫大流行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或金融市場持續暴跌的先例。當前,牽動全球市場波動的核心因素是疫情新發病例數量。目前海外疫情處於暴發期,但伴隨各國政府防控措施升級,疫情走勢大體會複製國內模式。這樣來看,本次疫情仍屬外生性的短期衝擊,難以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帶來持久性影響。這是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區別。

不過,當前海外疫情仍處於升級階段,各國也正在採取措施應對,短期內全球金融市場仍將處於劇烈波動階段,下行風險很大,股市恐慌情緒可能會持續處於高位。

潘向東表示,從表象上看,目前全球需求出現快速收縮以及全球市場波動加大,與2008年金融危機是相同的。不過,2008年時是金融危機導致財富縮水,預期發生改變,導致隨後的經濟活動可能出現收縮,隨着流動性緊張局面的改變,大家的預期隨之改變。這次是因爲疫情,大家的經濟活動不得不收縮,只有疫情完全解除,大家纔會慢慢恢復經濟活動。因此,本次與2008年金融危機完全不同。

如何應對衝擊?

機構預計美聯儲或將利率降至零

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各國選擇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美聯儲進入降息週期並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全球七大央行同步大規模降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中國政府啓動4萬億投資計劃。

本次疫情對全球需求的影響已經顯現。美聯儲上週二已緊急降息50個基點至1%-1.25%,市場對於美聯儲進一步寬鬆的預期持續升溫,CME美聯儲觀察顯示,市場預計美聯儲在3月17日-18日將降至0.25%-0.5%的預期達到85%;4月28-29日降至0-0.25%的預期達到46.5%。國際機構預計,美聯儲可能在今年7月前將利率降至0。

除美聯儲之外,還有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阿聯酋、沙特、加拿大等央行決定降息。

王青認爲,全球央行有望進入新一輪寬鬆潮。疫情範圍已超過100個國家,各國宏觀經濟普遍面臨疫情帶來的直接衝擊;另一方面,疫情在主要經濟體升級後,會通過產業鏈向全球傳導。這意味着即使本國疫情可控,但仍面臨短期內經濟增速快速下行風險,需要出臺宏觀政策進行對衝。

但美聯儲再降息兩次就已達到零利率,而歐洲、日本等國已是負利率,貨幣政策能有多大空間和作用?王青表示,未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將主要取決於大型經濟體新發病例數量及持續時間,貨幣寬鬆無疑將緩解疫情對宏觀經濟的衝擊烈度,金融條件放鬆後,企業等微觀實體的生存及運營能力將得到改善,宏觀經濟總需求會受到支撐。但是,考慮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貨幣政策空間普遍較小,下一步財政政策或將進一步發力,主要包括防疫支出擴張,定向減稅等措施。

中國將如何應對?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靈活適度

中國央行暫未跟進降息。潘向東提出,對於我國來說,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靈活適度。目前爲止,我國貨幣政策以結構性政策居多,爲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民營和小微企業提供專項信貸額度;調整完善企業還款付息安排,加大貸款展期、續貸力度,適當減免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擇機普惠金融定向降準等。未來我國央行可能會繼續降息、降準,甚至不排除下調存款基準利率。

現在疫情海外發展較快,疫情拖累全球經濟,也會反過來影響中國經濟。中泰證券研報指出,回顧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淨出口對中國GDP增速的拖累高達3.9個百分點。參照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如果全年GDP增速目標在5.5-6%之間,那就意味着投資與消費對GDP同比增速的拉動,要達到9.4-9.9個百分點。如果一季度僅能實現4-5%的增速,那2-4季度的壓力就會明顯放大。

潘向東表示,由於各國醫療條件、應對疫情的態度與方式各異,海外疫情的不確定性大幅增加。如果海外經濟體採用與中國類似的隔離手段,未來海外經濟數據可能也會像2月中國PMI一樣深幅下跌,甚至這個下跌時間可能會更久。因此,雖然國內經濟供給能力在恢復,但未來外需存在較大的回落壓力,可能會對國內經濟造成二次衝擊。

在國內宏觀政策方面,除了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爲,PSL投放規模可能擴大,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可能擴大;還需要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以及不排除發行特別國債。此外,要通過基建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產業政策方面要加速經濟轉型,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較大,而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