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7月25日消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7月24日在京聯合舉辦“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發佈會·新聞茶座,邀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各領域專家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與25家境內外媒體記者進行交流,並就記者提出的國際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回答。
今年5月出版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20)》指出,“美國加大對華全方位圍堵、打壓,在多領域製造矛盾摩擦,使雙方關係遭遇建交40年來未有之複雜局面。”近期,中美關係緊張成爲世界關注的熱點。
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卿表示,所謂的“美國對華政策失敗”,是美國本屆政府對華政策的失敗。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以來,中美關係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現在在華的很多美國企業仍然希望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很多民間人士也都願意加強與中國的對話。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沈雅梅認爲,所謂“對華接觸政策的失敗”,反映了美國希望通過接觸政策使中國在經濟上永遠停留在價值鏈低端,這一點上現實與美國預期不符;美國希望在政治制度上改造中國,這一點美國現在也感到失望。所以,美國認爲接觸政策失敗,主要原因是美國對發展對華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意圖。
從長期來看,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是美國不能阻擋的;第二,中國追求改革開放、追求民主自由的步伐是中國人民的選擇,美國不能將其模式強加給中國;第三,中國追求中美合作對話仍然是主流。沈雅梅表示,“希望現在的美國政府能夠走出短視,回到現實當中,順應潮流,應對變化,化解各種困難,創造更多前進的機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表示,當前的中美關係形勢不容樂觀,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當前也是中美建交以來面臨挑戰最大的一個時期,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麥卡錫主義沉渣泛起,開始製造所謂的“紅色恐慌”。《中美建交公報》已經寫得非常清楚,中美製度不同,但事實上也並沒有阻礙雙方進行雙邊和多邊的合作。因此,美方渲染新一輪的“中國威脅論”,逢中必反,否定過去幾十年的中美關係,這種做法並不符合事實,也不尊重歷史。
面對這樣嚴峻的局面,中方提出了一些合作倡議,比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提出的合作清單、對話清單、管控清單。這是中國本着對中美關係負責、對未來負責的原則,提出中美應該朝哪方面去努力、共同對話和合作的建議,在中美關係當中扮演了糾偏的作用。當前美國的反華政策擋不住中美兩國人民希望友好合作的歷史潮流和大局,也擋不住國際社會願意看到一個和平發展的中美關係,而不是一個對抗的中美關係的期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金玲在回答有關中歐關係的問題時表示,在日前以視頻方式舉行的第二十二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上,雙方都表現出致力於提升雙邊關係的政治意願。當今世界面臨單邊主義威脅,中歐作爲多邊主義的共同推動者,未來在氣候變化、伊核問題等領域都將加強合作。
金玲表示,因爲雙方在制度、意識形態上存在差異,歷史和發展階段也有所不同,產生了一種雙邊關係中的非對稱性,這也是中歐關係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但在中國和歐盟45年的雙邊關係以及中國與歐盟成員國之間多達70年的關係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足夠的韌性,這種韌性能夠有效地化解雙方的誤解。因此,雙方合作的加強、相互理解的加深、共同利益的連接,能夠有效緩解存在的問題。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應該會取得很大的進展。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李自國表示,俄羅斯有俄羅斯的強國夢,中國有中國夢。中俄兩國得出結論: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要保證兩國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中俄合作的基礎不是反對美國,中俄兩國反對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是因爲它們影響到了中俄兩國的發展環境。李自國表示,可以用三個詞總結中俄關系的特點:平等、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贏。
阮宗澤表示,在面臨越來越多全球性挑戰的情況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採取多邊主義來應對全球性問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國之間沒有像以前那樣進行合作,這是非常遺憾的。但是,凡是倡導在應對疫情上進行國際合作的國家,應對疫情的效果都要好於走單邊主義的國家。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合作纔是應對今天全球性挑戰的人類最好工具。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