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味示強無助於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亞太日報

text

此前,中印邊防部隊在加勒萬河谷發生肢體衝突,導致人員傷亡,印度方面就此態度前後矛盾。先是試圖降溫,後在國內政治壓力下轉而表態強硬。與此同時,美國特朗普政府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屢次發佈不負責任的表態,明顯有意挑撥中印,從中漁利。

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源於印度蓄意挑釁。

事件發生後,印方閃爍其詞,避重就輕,就印方越線挑釁隻字不提,轉而強調“中印對實控線理解不同”。這一說法明顯旨在逃避責任。儘管客觀上中印對實控線存在不同理解,但中印邊防部隊長期在實控線附近駐紮,對彼此實際控制區域心知肚明。此次衝突事件發生的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多年來,中國邊防部隊一直在此正常巡邏執勤,印度對此非常清楚。

然而,印度邊防部隊4月以來單方面在加勒萬河谷地區抵邊修建道路、橋樑等設施。5月6日凌晨,印度邊防部隊悍然乘夜色在該地區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阻攔中方邊防部隊正常巡邏,蓄意挑起事端。6月6日,兩國邊防部隊舉行軍長級會晤。印方承諾不越過加勒萬河口巡邏和修建設施,雙方通過現地指揮官會晤商定分批撤軍事宜。然而,6月15日晚,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因此,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的是非曲直很清楚,責任完全在印方的蓄意挑釁。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多年來反覆藉口“中印對實控線理解不同”而頻繁挑起事端,同時企圖以此施壓中方覈實實控線。但在此過程中印方又故意越線挑釁,將本無爭議地區變爲所謂的爭議地區,進而擴大聲索,導致中印邊界摩擦時有發生。

印度無力政治決斷是邊界問題迄今難解的重要原因。

衆所周知,邊界問題涉及民族感情因而高度敏感,非常棘手難解。這顯然需要爭議國着眼長遠,立足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互諒互讓。然而,這恰恰是印度方面所缺乏的。事實上,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當時之所以在邊界問題上越走越遠,最終引發1962年邊境戰爭而一敗塗地,黨內和反對黨的煽動施壓以及不少印度媒體的惡意炒作發揮了嚴重負面影響。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此次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發生之後,印度總理莫迪6月19日召開印度所有黨派大會,表示“沒有人侵入印度領土,沒有印度哨所被敵人佔領”。這一表態非常重要,實際上向全世界承認了此次邊境事件乃是印度邊防部隊蓄意挑釁,越過實控線進入中方一側而導致的。

由此可見,莫迪非常清楚此事件背景,也不願意因此與中方兵戎相見。然而,印度政壇衆多反對黨卻將此作爲攻擊莫迪及其黨派的天賜良機。例如,印度國大黨領導人拉胡爾·甘地21日表示,“衛星圖像顯示,中國控制了印度的領土”,指責“莫迪將印度領土拱手讓給中國”,甚至給莫迪總理起了一個侮辱性的外號“投降者莫迪”。面對空前的國內壓力,印度政府立場迅速發生變化。28日,莫迪總理在印度媒體上就衝突做出強硬表態,表示“全世界都看到了印度保護其邊界和主權的決心。印度在拉達克針對那些覬覦我們領土的人以強烈迴應”。

與此同時,印度軍隊向達拉克地區大規模調兵遣將,尤其是部署了大量的先進軍事裝備,其中包括P-8I偵察機、蘇-30戰鬥機、米格-29戰鬥機、C-17運輸機、支奴幹運輸直升機和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等裝備。無論印度此舉是虛張聲勢緩解國內壓力,還是真的準備進一步升級衝突,其在衝突發生地及附近進行如此規模的軍事調動顯然不利於緩和氛圍,推動事件的最終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方面始終密切關注此次衝突演變。特朗普政府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將印度作爲平衡中國發展的重要棋子,爲此不斷強化對印度戰略拉攏,甚至達到了“沒有底線”的程度。特朗普政府這一做法顯然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印度自信心膨脹,強化了印度對外政策的投機性和冒險性。例如,衝突發生後,美國方面明顯拉偏架,國務院高官愛麗絲·威爾士表示“中印邊界衝突提醒全世界,中國構成了現實的威脅”,特朗普甚至表態要斡旋中印。幸運的是,印度領導人在該問題上頭腦清醒,拒絕了美國方面的“斡旋好意”。

可以預見,特朗普政府未來將繼續打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小算盤,利用邊界問題等激化中印矛盾,而印度能否保持頭腦清醒則關乎其切身利益,尤其是實現“有聲有色的大國夢”。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