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合作成果勝於雄辯,“債務陷阱論”不攻自破

亞太日報

text

截至2021年6月,中國已經同14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然而,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影響力不斷顯現,出現了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負面聲音,其中所謂的“債務陷阱論”頻頻成爲一些西方國家政府、媒體和智庫批評的主要論調。顯然,這一論調並非基於理性的分析結論,不僅歪曲了中國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真實意圖,還制約了“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

所謂的“債務陷阱論”最早由印度學者布拉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於2017年初提出。隨後,由於這一論調迎合了西方國家的某些需求,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政客、智庫和媒體大肆宣傳,以達到唱衰“一帶一路”倡議的目的。這種論調的出現主要源於部分國家將中國視爲競爭對手的戰略判斷,是對中國崛起的不安情緒的延伸,以及阻止其他國家參與“一帶一路”並擔心中國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的焦慮。當前,國際上以此論調大做文章的報道缺乏充足信息並且對“一帶一路”項目研究不足,選擇性地忽視“一帶一路”各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成功例證,以不實言論製造國際輿論影響。

談“債”色變並不可取,所謂的“債務陷阱論”本質是經濟問題。抽絲剝繭分析事實,謠言便不攻自破。一直以來,債務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是國際學界重點關注的問題。不少經濟增長理論對發展要素的強調重點不同,但都不能剔除資本的作用和影響,而外債是資本形成和提供融資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就是說利用外部資金髮展經濟是發展中國家解決資本問題的重要途徑。在“一帶一路”合作國家中發展中國家佔據重要位置,通過借貸來發展經濟本就是正常之舉,因此,何來“陷阱”一說?再者,債務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均普遍存在,即便是已經進入高收入行列的發達國家,在其起步初期也是以外債爲主要引資方式來發展經濟。比如日本在戰後重建經濟時期,外債GDP佔比高達94%,早期資金支持對其經濟騰飛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而別有用心之人會忽略或避開歷史規律,編造“債務陷阱”一說,事實完全顛倒。除此之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通過國際組織或商業銀行都等多渠道資金來獲取借款,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水平存在着相當複雜的歷史成因,將債務風險問題隨意歸咎於中國是不符合事實的。

另外,批評“一帶一路”倡議的人士往往還忽視了一個事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前借貸資金流向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薄弱已經成爲制約其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從東道國實際發展需求出發,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爲重點合作內容,而基礎設施作爲“經濟活動的車輪”,以生產要素投資的方式直接帶動經濟增長,同時通過“乘數效應”加速其他部門的經濟活動,尤其是對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將會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當前,“一帶一路”實質性的合作成果勝於雄辯。例如,蒙內鐵路建成後,不僅爲肯尼亞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大幅度降低了貨物運輸成本,促進鐵路沿線的小城鎮的復興與繁榮,而且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並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相關數據顯示,蒙內鐵路每年爲肯尼亞經濟增貢獻1.5個百分點,創造了近5萬個工作崗位,其貢獻之大不言而喻。世界銀行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預期效益進行數字化分析後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增幅最高可達3.4%,全球增幅最高可達2.9%,再次證明所謂的“債務陷阱論”完全是罔顧事實。

“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給當地帶來的是福利還是“陷阱”?從數據和事實入手來分析問題,謊言不攻自破。國際社會應該將目光更多投向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管理,而罔顧事實、捕風捉影式的概念炒作該停止了。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