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以上受訪者對未來一至兩年收入增長持樂觀、中性態度,四成以上受訪者計劃通過投資理財增收,但風險偏好卻普遍趨向保守,投資收益預期也普遍下降。近日,騰訊理財通發佈的一份國人財富管理報告,勾勒出最新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圖譜。
報告內容顯示,80.6%的受訪者對未來一至兩年收入增長持樂觀、中性態度,其中40.4%的受訪者預期樂觀或較爲樂觀,40.2%的受訪者持中性立場。另外,29.5%的受訪者表示疫情過後將會適當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但52.9%的受訪者認爲收入“開源”更爲重要。
報告內容還顯示,41.3%的受訪者考慮通過投資理財增收,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公募基金成爲居民資產配置的主要方向,權益型基金則是居民配置成長型資產的首選。
但受疫情影響,全球各主要國家都通過釋放流動性提振經濟,資產收益率也隨之下行。根據行業第三方監測數據,2020年3月,銀行預期收益型封閉理財平均收益爲3.96%,6月份爲3.79%,3個月間下降了0.17個百分點。信託產品中,1至2年期的房地產信託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爲8.42%,2至3年期的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則爲8.81%,工商企業類信託兩個期限的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分別爲8.4%、8.85%。而到了6月,同樣期限的房地產信託預期收益降至7.75%、8.34%;工商類信託則降至8.03%、8.49%。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預期也在下降。根據報告,83.9%的受訪者預計今年理財、投資收益率在4%以下,預計收益率能超過4%的僅佔16.1%。同時,投資者對自己的錢袋子也看得更緊——71.7%的受訪者表示,疫情過後投資理財將更趨保守,增加穩健型資產的配置比例,只有10.1%的受訪者表示將更爲激進。
除了疫情因素,近期暴露的四川信託資金池產品風險、個別銀行理財產品虧損,以及多傢俬募基金挪用產品資金等風險事件,也對投資者行爲、市場格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這些風險事件,都不是現在才發生的,隱患很早以前就埋下了,只不過現在才暴露出來,在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這個趨勢可能加速,但這是好事。”騰訊金融科技智庫首席投資專家劉明軍說。
“買了信託產品的投資者,基本上都是比較富有的人羣,他們的剛兌幻想打破後,可以讓大家走向標準化的資產管理,家庭資產結構也會發生一定改變。”劉明軍說,“虧錢”的銀行理財都是最近一年內發行的產品,發行時已有打破剛兌的預期,銀行也不存在先行剛兌後業務沒法再做的壓力。
劉明軍認爲,剛兌預期打破之後,投資者就會真正明白投資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信託等產品短期會受到一定衝擊,投資者可能加速配置基金、股票等權益類產品,券商、基金等機構的產品會增長的比較快。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7月新發基金已有30只,募集1205.41億元,其中股票方向基金新發行10只,募集760億元,新發基金爆款頻出,鵬華匠心精選混合募集金額超1300億元,刷新了睿遠均衡價值一天1224億元的認購紀錄,匯添富中盤價值精選半天吸金近700億元。
“如果把銀行理財、信託、債券都視作固收產品的話,固收類產品較長時間內都還是中國家庭資產配置的主要方向,銀行理財、信託雖然短期受到一定衝擊,增速、佔比會下降,但總盤子也不是說降就降。”劉明軍說,打破剛兌長期會推動權益類市場的發展,但如果權益類市場波動太大,也有可能適得其反,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信託產品爲例,行業第三方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信託公司共發行7909款集合信託,發行數量環比增加15.12%。62家信託公司共成立6758款集合信託,成立數量環比增長17.45%。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