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局之下,新西蘭堅守着“獨立外交”傳統

亞太日報

text

近期,澳大利亞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不斷在雙、多邊場合尋求“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尤其是其親密盟友、近鄰新西蘭的協同。新西蘭卻似乎有意保持自身外交的獨立性,在西方“反華”浪潮中堅持與中國建立“互相尊重、成熟的雙邊關係”,甚至明示對“五眼聯盟”擴大其職權範圍感到“不適”。中國民衆雖然對新西蘭近年在涉疆、涉港等問題上的“執迷不悟”多有不滿,但更好奇爲什麼新西蘭在西方“反華”輿論和舉動不斷升溫的背景之下,採取不同舉措、堅持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擴大經貿往來?

首先要說明的是,新西蘭在西方所謂的民主、人權等問題上與美澳等國的觀點立場並無二致。不同的是,新西蘭採取了更爲“獨立”的發聲方式,並在部分問題上基於自身利益、外交傳統和國際道義,保持了理智、務實的客觀性。例如,2021年4月,面對美澳歐日在新冠疫情溯源問題上聯合對華施壓,新西蘭並未選擇加入,而是發表正式聲明,表示“完全支持”WHO領導的新冠病毒溯源調查,明確反對將疫情政治化,提議尊重科學方法溯源。

通常而言,小國在國際關係中並無太多戰略自主的資本,新西蘭卻有着深厚的“獨立外交”傳統。例如,1986年通過無核化、2003年拒絕加入聯軍入侵伊拉克等重要舉動,備受世界矚目。據新西蘭前總理海倫·克拉克回憶,1984年12月,她作爲第一個出現在華盛頓的工黨成員,向美國宣講“新西蘭的無核化雄心”,遭遇當時里根政府國家安全圈子和部分新西蘭官員的強大阻力。因堅持無核化、拒絕美艦訪新,新西蘭被美國從盟友“降級”爲“友好國家”、中止防務合作,對美新關係此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新西蘭人並未因失去了“美國盟友”的頭銜而懊悔,反添了幾分民族自豪感。

新西蘭的獨立外交傳統根植於其歷史傳統和社會文化。縱觀世界殖民史,新西蘭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一樣,都有着“日不落帝國”的深刻“烙印”;與澳大利亞長期毗鄰而居,“共同語言”更多。然而,新西蘭卻形成了與美澳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歷史上,美澳將屠殺土著甚至種族滅絕的血腥途徑作爲開國之基,而新西蘭雖也有殖民者與原住民之間的戰爭,卻最終將英國人和毛利人談判達成的《懷唐伊條約》作爲其建國的原點,將《懷唐伊條約》簽訂日作爲重要節日,也是實際意義上的“國慶日”。在社會層面上,新西蘭在二元文化主導下,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多元社會,並引以爲傲;澳大利亞儘管也採取“多元文化主義”處理國內的族羣關係,促進民族和解與社會認同,但在相當漫長的滅絕、隔離、同化政策影響下,種族主義仍有存在土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西蘭人逐漸形成了更緩和、平靜的處事偏好和兼具理想主義、務實主義的民族性格。

“爲了所有新西蘭人的長遠利益”。2020年11月,阿德恩領導的新西蘭工黨在大選全勝之後,組建了“史上最多元”內閣,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有着毛利人傳統“莫克紋面”的首位女外長馬胡塔。施政半年多來,新西蘭的外交政策呈現更多“新西蘭特色”和“二元文化”特徵。面對當前美澳的“拉幫結派”,新西蘭在對華政策上回歸了一貫的平衡務實風格,新班子的外交策略更加明晰,即從自身長遠利益出發做出更爲獨立的外交選擇、制定新西蘭的對華政策,不是隨美起舞、也不“唯澳是從”,更不是“背棄西方、倒向中國”。

誠然,經濟利益的考慮不容忽視。中國是新西蘭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第二大投資來源,疫情之下新西蘭的經濟復甦比以往更需要穩定的中新合作。同時也不應忽視,新西蘭在維持自身的獨立外交傳統,同時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加“成熟”的雙邊關係。2021年4月,馬胡塔在對華政策講話中,將中國與新西蘭比作“龍與塔尼瓦(毛利神話中的水中猛獸)”,以此象徵雙方特殊的傳統習俗和價值觀:“這些習俗和價值觀必然會有不同之處,但都應予以維護和尊重”。6月22日,在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的視頻會晤中,馬胡塔進一步提出,中新有很多“共同點”,應“在有共識的領域加深合作、在有分歧的領域加強溝通”。阿德恩總理也曾坦言,基於不同國情,中國與新西蘭在一些問題上“沒有、不能也不會達成一致”,但兩國關係不能“以分歧來定義”,中國和新西蘭可以向世界表明,“兩個有能力的政府,能擺脫意識形態和譁衆取寵,爲相互利益共同努力”。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