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王女士收到銀行通知,她2018年購買的一款5年期理財產品要提前終止,“明明5年到期,現在兩年多一點兒就強制結束了。這款產品每年收益率能有6%,比現在的理財高多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不少投資者都和王女士一樣遭遇銀行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明明沒有到期,爲何銀行要強制“早退”?銀行單方面“解約”合理嗎?
被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 年化收益率高達5.5%-6.1%
據瞭解,王女士購買的這款產品名稱爲——2018-8期“安享長盈”工銀財富客戶專屬理財產品1829天,2018年3月發行,期限長達5年,原到期時間爲2023年3月8日,但工行發佈了提前終止公告,產品到期日提前到2020年7月29日,產品期限由1829天變爲877天,此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6.1%。
根據工行公告,(2018-15期)“安享長盈”工銀財富客戶專屬理財產品1158天產品也被提前終止,產品到期日由2021年7月5日變更爲2020年7月29日,產品期限由1158天變更爲817天,此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5.5%。
公開信息顯示,“安享長盈”系列理財產品針對財富客戶發售,風險等級均爲PR3級,2018年發行,預期收益率在5.5%-6.1%之間。
業內人士指出, “安享長盈”理財產品爲資管新規發佈前發行的“老產品”,設定了“預期收益率”;而現在淨值型“新產品”採用“單位淨值”“業績比較基準”等說法,讓理財產品客戶不再有“保本保收益”的心理預期。
多家銀行自去年開始 提前終止理財產品
事實上,銀行強制提前贖回部分理財產品並非最近纔出現,也並非只有工行這麼做。
2019年11月,光大銀行在其官網發佈公告稱,該行將於2019年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活期寶”餘額將轉回至投資者的簽約卡內。
同月,交行在官網上發佈《關於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的公告》稱,爲落實監管要求,將於2019年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並提前終止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
今年5月20日,北京農商行在官網發佈公告稱,根據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要求,該行將於2020年5月20日提前終止“北京農商行‘金鳳凰理財’穩健富榮金色時光天添鑫悅享人民幣理財產品”。
8月下旬,部分億聯銀行的儲戶收到銀行發來的調研通知,稱正在對靠檔計息的智能存款產品進行調研,擬在年底前對此類產品進行清退。相關產品此前的年化收益率高達5%以上。
資管新規要求 壓降違規存量理財
2018年4月,央行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其中明確要求,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多層嵌套與禁止資金池模式,實現淨值化轉型,保本型等違規理財產品必須退出。
根據各家銀行的說法,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正是爲了遵守資管新規的要求,推進理財產品轉型進展。
工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提前終止未到期的理財產品的原因之一是,資管新規發佈以來,該行推動落實理財業務經營整改。對部分不符合新規要求且難以整改的產品予以提前終止,也是這項工作的一部分。
交行和北京農商行也都表示是爲了滿足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要求。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近日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淨值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爲13.2萬億元,同比增長67%,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53%。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指出,通過理財發行情況便可以看出,銀行早已經積極按監管要求採取多種手段逐步減少保本理財規模:一方面,保本理財的發行佔比不斷減少,從最初的30.3%降到9.6%;另一方面,整體的理財發行期限也在縮短,6個月以上理財的佔比從高峯時的29.8%降至19.4%,這是爲了之後能夠順利在過渡期內自然到期做準備。然而,由於部分老產品受投資者接受度、監管審覈等因素影響,難以發行新產品承接。提前清退一批不合規產品,也成爲了推進理財產品轉型進展不得不進行的一步。
銀行難以承受“老產品”的高收益
工行有關負責人指出,2019年11月以來,市場利率加速下行,新增投資品收益急劇下行拖累理財投資組合表現。爲保障客戶收益水平,維護投資者利益,該行決定提前終止該批發行時預期業績基準較高的產品。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近幾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節節敗退,已經連跌45個月,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3.75%左右。
中信證券明明研究團隊分析指出,傳統銀行理財產品默認了“剛性兌付”規則,預期收益率實際上也成爲銀行的負債成本,而銀行通過操作投資這筆資金最終取得超過預期收益率的“利差”部分,纔是屬於銀行的利潤空間。工行和億聯銀行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均在5%以上,明顯高於當前市場平均水平的預期收益率,在剛兌預期下,極大壓縮了銀行的利潤空間,甚至導致成本與收益倒掛。
以工行5年期產品爲例,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高達6.1%,期限長達5年,近兩年市場利率大幅走低,對比國有大行一年期銀行理財收益率水平3.1%,相差了3個百分點,按照該理財的產品說明中的預期募集規模20億元來看,相當於銀行每年需要爲該產品承擔6000萬元的損失。如果未來較長時間內利率繼續下降,銀行損失還將繼續擴大。
觀察 銀行單方面“解約”是“霸王條款”嗎
“說好的五年到期,現在才過了兩年多就提前結束。銀行這不是單方面毀約嗎?”王女士收到提前終止的通知時,非常生氣。但是當她在手機銀行裏找出這款產品的說明書時,憤憤不平的心情又轉成了無奈。
原來,產品說明書中已經明確表示:“爲保護客戶利益,工商銀行可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提前終止本產品。除本說明書第七條約定的可提前贖回的情形外,客戶不得提前終止本產品。”
事實上,絕大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有類似規定。北京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許桂林表示,雖然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投資者的收益會造成損失,但從合同約定來看,銀行由於法律法規或政策變化導致的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是合法合規的。當然,理財產品的強退極有可能引發投資者的不滿,進而對銀行聲譽產生影響。因此,銀行在提前終止存量產品的時候,最好避免集中處置,確保平穩有序退出。
明明研究團隊認爲,短期來看,提前終止不論是對客戶還是對銀行都有不利影響。對投資者來說,贖回的資金如果再去買新產品,現在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要遠低於之前的收益率,實際收益會明顯縮水;對銀行來說,除了要短期內償付大量本金,自身的形象也會受到一定損害,甚至面臨部分客戶的永久性流失。但是從長遠來看,產品“強退”背後的理財淨值轉型會給中國資管市場的發展帶來更廣闊的前景。
“強退”預計不會大規模出現
明明研究團隊的研報認爲,目前銀行都在響應資管新規要求加速壓降存量理財產品規模,因此理財產品提前“強退”可能還會發生,但應該不會成爲普遍現象。
首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一年,穩定了金融機構的預期。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銀行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存量老資產,並且給予金融機構更多時間培育長期的資金來源,提高發行新產品承接老資產的能力。
其次,以往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中短期的,銀行可以等待其自行到期。對於1年期以內以及在過渡期結束前可以順利退出的產品,除非收益倒掛情況嚴重,否則銀行沒必要犧牲在投資者心中的形象來提前終止協議;最後,大量的提前贖回會給銀行在短期內帶來較爲沉重的本息償還負擔,不利於銀行現金流的穩定。
報告同時認爲,在產品轉型期,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老產品到期之後退出,違規存量理財逐步出清已成定局。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這類理財產品將在2021年年底前退出市場,淨值型理財產品成爲銀行理財未來的發展方向。
客戶資金可能會被基金分流
“如果以後銀行理財產品都不提預期收益率,告訴客戶的都是淨值,那跟基金有什麼區別呢?”對於王女士的這個問題,有關人士認爲,打破剛兌後的銀行理財在淨值化轉型過程中必將迎來基金、券商資管等有力競爭者。
明明研究團隊認爲,告別了剛性兌付的傳統理財,面對淨值化的新產品,投資者也將改變以往的“儲戶思維”。隨着預期收益型產品減少,投資者會提高風險意識,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養成自負盈虧的心理準備,逐步接受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根據自身的風險接受程度,選擇相匹配的投資理財。
“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供給端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缺口,我們認爲對於公募基金是一個重要機會。”明明研究團隊指出,考慮到近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逐步減少的同時,基金存量規模卻明顯攀升。這一方面是因爲公募機構在淨值化產品線上有着更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歸功於公募機構更強大的投研基因和策略組合能力。
而在各類型公募基金中,他認爲,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型基金可能更具有吸引力。因爲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本身風險偏好不高,更追求保本基礎上的穩健收益,而債基和貨基相對風險較低,可以滿足上述訴求。這也成爲今年諸多公募機構重兵佈局“固收+”的根源所在,越來越多的資管機構更注重對穩健產品管理人的培養。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