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中國塑造的成就西方做不到

APD NEWS

text

作者:頗欽·蓬拉軍,泰國前副總理,現任泰國泰中文化經濟協會會長

40年來,中國的成就讓世界矚目和驚歎,尤其是實現全國脫貧。中國是個大國,幅員遼闊,人口龐大,民族衆多,脫貧這一創舉非常艱鉅。我認爲成功的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強而有力的領導以及有持續性的政策。當一項政策確立並實施,是不會隨意終止,這是政權動盪、經常變更政府的西方所不具備的優勢。中國共產黨在任何困難面前都敢爲人先,一心爲民,是個有勇有謀的政黨。比如派遣黨員幹部到偏遠地區農村一線去了解情況,制定有的放矢的脫貧方案,精準扶貧。而一些幹部也犧牲在脫貧攻堅的前線,在新冠疫情暴發期間亦然,許多醫護人員、幹部犧牲在抗疫前線犧牲,這就體現了共產黨胸懷天下,敢於犧牲的精神。

在鄧小平時代,中國推行科教興國,大力發展科技,振興經濟,習近平時代則承繼了這一方略,沒有放緩發展科技的腳步。儘管美國對中國發動科技戰,多翻制裁,也沒有阻止中國在科研事業上前進。我相信假以時日,中國科技不會落後於西方。中國是亞洲國家振興的典範。正是由於中國找準方略,持之以恆、腳踏實地地落實,取得了巨大成功。亞洲國家應該借鑑學習中國的務實堅韌的精神。

習近平主席的外交方針繼承了毛澤東時代的精髓,卻不止於此。他主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外交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儒家等思想精髓,將此在新的維度上發揚光大。其次,他讓中國人樹立起中華民族自豪感,愛國熱情高漲,捍衛中國文化和國家利益,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奮進。現在的中國,深刻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共產黨更善於把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馬克思主義思想加以結合,形成一套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中國以全新的面目立足世界,並惠及世人,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發展,共享繁榮。當今世界正在面臨氣候變化、疾病流行等危機,中國一直以來向世人傳遞的信息是,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全球應當合作共贏,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爲人類的福祉而攜手共克時艱,共同發展。這是中國領導人的真知遠見、高瞻遠矚以及大局觀。

中國推行“一帶一路”倡議,希望聯通路上海上絲綢之路,主張合作共贏,對話磋商解決問題,不使用武力,反對拉幫結派去打壓對立面,中國主張和平、全方位合作。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讓世人知道中國的思維,併爲此付出的實踐,中國不希望成爲誰的威脅和敵人。

放眼西望,中國到歐洲沒有海路,只能穿過俄羅斯,走陸路,所以中國努力建設穿越不發達國家的鐵路、公路,這是艱鉅的任務,因爲這些國家的投資很難快速獲得回報。但中國堅持不懈地爲這些沿線國家帶去繁榮。

一直以來,世界霸主美國對中國進行了地緣政治上的封鎖。“二戰”以來,美國無論經濟、政治還是軍事實力都居世界之首。而過去四十年,中國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通過改革開放成就了經濟奇蹟,成爲世界工廠,這讓美國驚歎並不安。於是近年來美國向中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把中國看作對手,阻止中國成爲世界工廠,破壞全球已構建成的供應鏈,可謂是新時代的冷戰。這也威脅到世界和平。但中國一直向世界傳遞的信息是,儘管我們體制不同,道路不一,但我們不與任何人爲敵,不願侵犯誰,我們只希望通過發展經濟,惠及全球,讓大家生活變好。但同時,我們不怕事,不對任何惡意打壓服軟。

亞洲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二。東盟有6億人,下一個黃金時代會在亞洲。人口是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以中國爲例,中國的人口龐大,近年來人口素質逐步提高,爲世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人口不是負擔,而是力量。縱然是在疫情影響下,各國生產要素難以流通,但中國這一具有高素質勞動力優勢的國家依靠人口紅利,仍然能實現較好的經濟內循環。而世界工廠的模式也將很好地輻射到亞洲各國,帶動亞洲成爲新的世界工廠,這可能會令西方忌憚,但對於欠發達的地區而言是件好事。中國的商品物美價廉,比歐美便宜很多。隨着中國商品和服務質量日漸提高,歐美國家也越來越青睞中國商品。

中國使用科技進行精準扶貧,有着大量成功的經驗,與亞洲各國能進行這方面的交流合作,有助與亞洲解決貧困問題。中國是唯一政府控制資本的國家。因此中國能很好地解決社會貧富懸殊的問題。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都是資本控制一起,形成壟斷,在技術、人才、人際網絡方面進行壟斷,擠壓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但在中國,無論是什麼行業巨頭,一旦做法與政策、法規相違,就要被規範,大資本家就沒法佔盡便宜。而中國近年呼籲共同富裕,三次分配,倡導大企業幫助孵化初創企業。這是中國與衆不同的亮點和制度優勢。

泰國的“一帶一路”項目進展很慢。中泰鐵路項目沒有大的起色,但中老鐵路已竣工,如果中老鐵路沒有聯通泰國,連接各個港口,那項目將收益甚少,是個遺憾。泰國一直以來受美國與日本影響較深,特別是日本,是泰國的投資大國,在汽配業、科技、電子類的合作非常多,而中國在泰國投資還算少。中國在國內大興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一國的鐵路公里數超過了全世界,這帶動了中國各地的繁榮。中國也希望向各國多維度地輸出基礎設施建設,如果能聯通整個東盟,將會爲亞洲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高鐵連通了老撾,產生的效益仍不是太大,因爲老撾人口較少,但鐵路一旦打通老撾、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會激活這片人口較多的土地上的經濟活力。

如果中國能參與推動泰國南部克拉運河項目,那將是“一帶一路”項目的一大進展。將克拉運河開鑿成一個深水港,可以大大縮短船隻繞馬六甲海峽的行程,將這一河道規範爲只允許貿易商船通過的水道,與各國共同治理,不僅路程短,距離中國近,還能避免商船遭海盜侵擾,打造和平、繁榮的水路。我所在的黨派將深入研究克拉運河項目的可行性,推動在開鑿運河,並建立國際經濟特區。這就猶如中國的南沙方案一樣,重點將該區建設成先行啓動區,鼓勵針對性的產業進行投資,並給予稅收和政策優惠,充分利用這一區的沿海、臨近其他經濟特區的區位優勢,打造一個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戰略平臺。而泰國的克拉運河項目也可以效仿中國南方的這一充滿活力的方案,釋放東南亞海上貿易的更大潛力。中國、日本、韓國乃至俄羅斯都會在這和平水道里從中受益。

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戰略是個宏圖大略。過去鄧小平在中國南方畫了個圈,把深圳建立成中國第一個特區,這一高瞻遠矚的方略帶動中國其他特區的建立以及南方經濟的騰飛。廣東這一帶在幾十年的改革開放耕耘下有了較好的商業經濟基礎,勞動力素質高,人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能說英文,加上商業氛圍濃厚,國際化程度高,是一個值得繼續深耕和發展的地方。如今中國提出南沙方案,充分地利用南方城市沿海、交通便利等優勢,加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深度和力度,將大灣區建立成人才、金融、科技中心,是個明智之舉。這就猶如泰國吸引外資的旗艦項目東部經濟走廊,我們也是看中了東部地區多有深水港,有着工業重地的基礎,希望打造成泰國吸引外資的交通、工業樞紐,輻射東南亞,兩者邏輯類似。

(來源:亞太日報 AP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