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海外併購路難行

Asia Times

text

資金充沛的中國企業近年很喜歡在海外進行收購,由餐飲連鎖店、到涉及金額逾數百億元企業股份都照買如儀。不過,可能由於缺乏併購經驗,近年中資收購回來的業務,很多只是經營兩至三年後便再出售,又或者是一直未能把業務扭虧為盈,長期艱苦經營。中資海外「購物」結果大多不盡人意,到底是僅反映暫時性水土不服,還是中國企業本質上不宜海外收購?

主要業務為經營小南國上海菜的香港上市公司國際天食(3666),早前表示計劃出售港、澳西餐及日餐業務控股公司權益,可算是近期「再出售」典型例子。國際天食上周發出公告,指已就出售港、澳西餐及日餐業務權益,與兩名潛在買家簽訂不具法律約束條款,惟沒有列出作價,亦沒有交待出售原因。

翻查資料,國際天食於2015年1月完成購入西餐及日餐控股公司的65%權益,當時總代價是3億港元,而由收購到上周就出售達成初步協議僅相距約3年,到底期間發生了甚麼重大轉變,從而令收購未屆至收成期便要離場?公告與過往業績通告都沒有披露原因,但從國際天食購入該業務時,該業務旗下共有34家分店,而截至上年度中期業績時已縮減至27家,看來原因呼之欲出。

若要數算收購後一直未能改善業務表現的例子,就不得不提聯想(992)。於2014年2月,聯想斥資約226億元(約相等於當時集團市值的20%)向Google母公司(現已改名為Alphabet)收購Motorola手機業務。當時市場已質疑,Motorola一年約蝕100億元,聯想當時盈利僅57億元,聯想怎會有能力吞下這個連Google也吃不消的燙手山芋?

聯想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首先穩住北美市場,然後再把產品大舉引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擴大銷售額,從而達到更大規模的經濟效益,當然,集團亦會把更多生產線設在內地以減省成本。簡單而言,就是複製自己當年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後的「重整業務方程式」。當時聯想豪言,能用數季把Motorola扭虧為盈。

結果如何?就是縱然聯想已投放大量資源,並花了4年時間,集團至今仍未能把Motorola扭虧為盈!市場亦開始對聯想死抱虧損業務有微言,希望聯想可壯士斷臂,惟集團似乎仍未有相關打算。

要於海外收購一家截然不同的企業,並要成功地將其完美整合,購入時機當然重要(作價高與低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買家要考慮到企業間文化差異,因為這一點將對集團決策執行效率產生極為關鍵性的影響,從而直接影響到新收購業務日後的成敗。

總的來說,收購或併購要取得真正成功,單靠「錢多」並不足夠,於這個範疇上,中資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撰文:評論員陳見

更多:

http://www.atimes.com/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