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發布通知稱,經研究,生豬期貨將於2021年1月8日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生豬期貨的推出將爲生豬養殖產業帶來利好,未來這個萬億元的市場可利用期貨價格信號,預期未來現貨價格變動,有助於生產經營者調整生豬經營計劃。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生豬期貨將是首個採用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在交割方式上實行車板交割與廠庫交割並行,每日選擇交割和一次性交割相結合,並配以期轉現交割。爲了保證上市初期穩定性,在交易制度上,大商所也進行了貼近實際的相關制度調整。
交易單位爲16噸/手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市了多個農產品期貨品種,其中,堪稱“舌尖上的期貨”品種已有多個,這次生豬期貨的推出將進一步豐富農產品板塊。
在證監會發布生豬期貨上市通知後,大商所也發佈了生豬期貨合約及相關規則,並公開徵求意見。記者瞭解到,與其他期貨品種不同,生豬期貨市場是首個採用活體交割的品種,且交易單位也不盡相同。據此次公佈的合約及業務細則徵求意見稿,生豬期貨合約交易代碼爲LH,交易單位爲16噸/手,最小變動價位是5元/噸,合約漲跌停板幅度爲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4%,最低交易保證金爲合約價值的5%。合約月份爲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最後交易日和最後交割日分別爲合約月份倒數第4個交易日和最後交易日後第3個交易日,交割方式爲實物交割。
在交割質量標準上,大商所參照《瘦肉型豬活體質量評定(GB/T32759-2016)》指標體系,並在廣泛開展調研基礎上,針對生豬品種特點,貼近現貨市場習慣設計了交割質量指標,其中採用了現貨習慣中簡單有效的外觀、體重等指標,保證交割效率,減少交割爭議。
大商所相關人士表示,作爲我國首個以活體爲交易標的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綜合借鑑、採用國內國際市場上成熟的交割模式,在交割方式上實行車板交割與廠庫交割並行,每日選擇交割和一次性交割相結合,並配以期轉現交割。其中,爲貼近現貨市場貿易習慣,保證交割量充足,從交割月第一個交易日至生豬合約最後交易日的前一交易日,客戶可申請每日選擇交割。合約最後交易日後,所有未平倉的生豬期貨合約持有者進行一次性交割,交割結算價採用該期貨合約交割月最後十個交易日所有成交價格的加權平均價。
此外,爲確保市場平穩運行,上市初期,大商所將在現有合約規則規定的基礎上對生豬期貨的保證金、漲跌停板幅度等進行適度上調,以滿足風險管理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遇到不同情形時,交易所可以採取緊急措施化解風險,例如生豬的現貨價格、期貨價格或者期現貨基差明顯超出合理範圍;有根據認爲出現操縱期貨交易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爲,並且對市場正在產生或者即將產生重大影響;發生生豬重大疫情或者一定比例指定交割倉庫及指定車板交割場所暫停交割業務;生豬相關法規政策出現變化,對生豬期貨運行正在產生或者即將產生重大影響。
產業企業躍躍欲試
記者瞭解到,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生豬生產國及豬肉消費國,生豬出欄量及豬肉消費量佔全球的比重均在50%以上。2019年,我國生豬出欄逾5.4億頭,豬肉產量逾4200萬噸,由於近期價格上漲,市場規模已由正常年份的近萬億元上升爲近2萬億元。與此同時,從2008年至2018年,我國豬肉人均消費量基本保持增長態勢,2019年受產量大幅減少影響,人均豬肉消費量爲27.1公斤(根據我國豬肉產量及人口數量計算所得),環比大幅下滑30.03%。
業內人士表示,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關注的不再僅僅是“吃得多”的問題,更多的是“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問題,隨着禽肉、牛羊肉等肉類供給的增加,消費者在肉類消費中擁有了更多選擇,肉類的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化,豬肉消費量的比重或逐漸下降。
牧原股份相關業務負責人王瑞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生豬期貨上市將對生豬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生豬期貨上市能爲生豬市場提供權威的信息服務和價格參考,利用期貨價格信號,預期未來現貨價格的變動,有助於生產經營者調整生豬的生產計劃。可以有效緩解‘豬週期’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創造公平透明的生豬信息體系,有助於降低生豬價格的非理性漲跌,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大地財險業務總監兼農險部總經理成文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生豬期貨的推出將爲我國的生豬產業鏈帶來一系列積極變化。他說,“公司會積極探索生豬市場風險管理機制,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利用生豬期貨及其衍生品工具提供的對衝手段,積極開展生豬價格保險、生豬收入保險、生豬養殖利潤保險等一系列新型產品”。
王瑞婷同時表示,公司已經做好參與生豬期貨相關準備工作,已建立和完善了生豬期現套保的內控制度,組建了期現人才團隊。生豬期貨推出將給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帶來較大機會,養殖企業可以通過期貨等工具鎖定遠期價格及養殖利潤,對衝生豬價格及養殖利潤波動風險,實現企業穩定經營的目標,保證企業現金流安全;此外,通過“期貨+保險”模式,不僅可以實現仔豬訂單生產銷售,且可以有效地保障養殖戶的養殖利潤,促進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