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越雲 江峽
11月中旬,中國與東盟10國以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簽署協議的聯合聲明一公佈,立即在亞洲各國與全球產生巨大反響。美國媒體稱其爲“二戰後第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歷史上最大的區域貿易協議”。《紐約時報》的評論更是流露出失落之意:“在美國從徹底改變全球關係的廣泛貿易協議中撤退之後,RCEP出現了,這個新協議的簽署表明,世界其它地區,不再會等待美國。”確誠,亟待在區域開放與合作中促進經濟復甦的亞太地區國家,不會坐着等待美國。RCEP的簽署意味着亞太國家與中國區域合作翻開了新的一頁,協議簽署國將在促進亞太經濟合作與發展上與中國砥礪前行!
一、RCEP的簽署意味着中國與亞太國家區域合作翻開新篇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世界各國家與地區都面臨嚴峻經濟發展困難,21世紀全球新興經濟體發展成就最突出的亞太地區,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也進入嚴酷的經濟負增長階段。而美國特朗普政府卻奉行“美國優先”政策,發起貿易戰,退出多個國際組織,推卸國際責任,成爲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不穩定因素。特別是2020年美國國內深陷新冠疫情、種族衝突與大選紛爭,讓國際社會認識到了這個超級大國內在脆弱的一面。與此同時,在亞太地區,中國不僅率先取得了戰疫的決定性勝利,大力推動復工復產、實現經濟正增長,而且通過物資援助、技術和經驗分享助力亞太地區國家抗疫。中國社會科學院鍾飛騰研究員指出:“東南亞經濟受衝擊的嚴重程度要高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好在“東南亞經濟雖然會是一種U形復甦,但其發展戰略成功的基本要素還在,東南亞國家需要更加重視東亞的地區合作,特別是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深度合作。”
RCEP的簽署意味着中國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區域合作翻開了新的一頁,一直在關注RCEP的進展情況的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也能相對客觀、正面認知這個現實。早在2020年夏天,布魯金斯學會就曾發表文章表示:在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推行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政策,對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制裁時,“中國有能力幫助停止全球經濟合作的自由落體”。布魯金斯學會認爲:“RCEP有着巨大的經濟潛力。”,“中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亞太地區各國的聯繫,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帶一路’將提供1.4萬億美元對中國周邊經濟體的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因此,當RCEP簽署的消息一公佈,布魯金斯學會就於11月16日發表文章,積極肯定這個協議的簽署。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報告認爲:RCEP是一個新的、將塑造全球經濟與政治的貿易協議,並稱“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它將連接全球30%的人口和產業,而且在適當的背景下將產生可觀的經濟收益。”它還根據計算機模型統計認爲:10年內,到2030年,RCEP每年可能爲世界增加2090億美元的收益,爲全球貿易增加5,000億美元。這個新的貿易協議將使東北亞和東南亞的經濟更加有效率,並將這個地區在技術、製造、農業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聯繫在一起。布魯金斯的分析報告也指出:“可以肯定的是,RCEP將幫助中國加強與鄰國的關係。如果RCEP促進互惠互利的經濟增長,包括中國在內的成員國將在全世界獲得影響力。”
事實上,RCEP的宗旨更多還是促進成員國互惠互利的經濟增長,中國只不過是區域合作與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維護者。在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的背景下,協議簽署國從區域合作中受益的前景更值得期待。11月20日晚,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27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中國歡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完成簽署,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這次由馬來西亞主辦的亞太經合論壇(APEC)峯會在線舉行,21個環太平洋國家和地區與會,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討論新冠疫情,以及在貿易戰陰霾下的全球經濟復甦。法新社報道稱:“這些亞太區領導人促請開放和多邊貿易,以支持經濟復甦,並對貿易保護政策作出警告。”在回答路透社記者提出的“王毅外長是否會與日本討論有關中國加入CPTPP”的問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國曆來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堅定支持者,也是亞太區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參與方。對於不同的自貿安排,只要順應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方向,符合透明、開放、包容原則,有利於維護以世貿組織爲核心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中方都持積極和開放態度。這表明未來中國的政策連貫、透明、開放,無需外界過度猜解,與美國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形成鮮明對比。
二、RCEP的簽署是亞太國家共同的機會而非對美國的挑戰
根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的聯合聲明,RCEP協議覆蓋15個國家和22億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0%,其GDP 約爲26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28%。RCEP的簽署是亞太國家共同的成就,對協議簽署國而言,這是促進經濟復甦的機遇。然而,美國主流媒體在評論中卻失意地將其視爲對美國的挑戰。美國主流媒體與智庫的評論都肯定RCEP協議簽署的重要性的同時,普遍強調“在中國的牽頭下,亞洲15國簽署了世界上最大的區域貿易協議,但美國不在其中,這標誌着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增強和美國影響力的下降。”媒體評論一方面在批評特朗普政府錯誤政策導致美國自我孤立,失去參與亞太經濟貿易發展的機會,使中國主導亞洲的經貿發展;另一方面則正在反思美國應該如何應對RCEP給美國帶來的新挑戰,討論美國的應對之策。
例如,美國《外交政策》11月16日發表文章評論說:“剛剛簽署的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議不包括美國。這個協議確立了亞太地區爲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圈,比歐盟或北美的更大。”“由中國牽頭的RCEP標誌着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日益增長。它有望加速全球貿易向東亞和遠離西方的轉移,這是對華盛頓的一個打擊。”11月17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中國與14個國家簽署了巨大的亞太貿易協議”爲題,分析報道這個協議簽署的意義與影響。CNN評論說,目前還很難衡量這個協議的直接經濟意義,但它進一步證明了亞洲實力的增強。美國著名的財經新聞電視臺(CNBC)分析報道:“中國與14個亞太國家簽署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議,這個協議的外交語言與經濟語言同樣重要,這是中國的一個妙招,它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CNBC強調:“在美國總統採取美國優先政策,似乎從亞太地區撤退時,這個協議的簽署對中國而言是一次地緣政治勝利。”《時代週刊》11月17日在報道分析RCEP時指出:“在中國與14個亞洲國家簽署RCEP之後,美國可能是最大的輸家。”《時代週刊》引述有關經貿專家的話說:“這個協議雖然目前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它清楚地表明瞭中國的實力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下降。”《時代週刊》同時援引康乃爾大學經濟與貿易政策教授普拉薩德(Eswar Prasad)的話指出:“這個貿易協議將簽署國與中國的經濟命運聯繫的更加緊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國家將會更深入地進入中國的經濟與政治軌道。《時代週刊》強調:“中國已經是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的主要貿易伙伴,在RCEP的推動下,中國的影響力將會不斷增強。”《紐約時報》在分析報道RCEP時指出:“中國領導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是對美國的挑戰。當華盛頓與該地區的經濟關係不確定之時,北京在東南亞的經濟行動得到有力增強。該協議部分由中國主導制訂,以抵抗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紐約時報》認爲:“中國牽頭的RCEP,涵蓋 的人口超過22億,規模超越了以往任何地區自由貿易協議,這可能有助於進一步鞏固中國作爲該地區主導經濟強國的印象。”只有《華爾街日報》關於RCEP的報道評論則與上述媒體相對不同,它認爲:“剛剛簽署的亞洲規模宏大的新貿易協議,對北京而言算不上大勝利。儘管這個協議的簽署被人們認爲是中國政府的一個勝利,但這個協議所存在的弱點,顯示北京要在地區貿易中發揮領導角色的作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該報的文章特別提到“參加RCEP的成員國中,有7個重要的成員國早已經參加了奧巴馬政府主導的跨太平洋全面與進步夥伴關係協議(TPP)。”
綜合上述美國主流媒體的評論,不難發現,RCEP簽訂後,美國輿論主要是強調中國的影響力。但實際上,中國努力促進協議的簽署並非自利舉措,因爲RCEP是由東盟於2012年開始推動,它反映的是亞太國家共同的意志與利益,它促進的是亞太地區的開放與合作,所有協議簽署國都將從中受益。
三、美國應成爲亞太區域的建設者而非挑戰者
目前,美國主流媒體儘管對RCEP簽署的反應與評論是複雜的,譭譽參半的,站在美國立場的,但它們不再關注當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而是在討論“美國會在全球貿易中被拋在後面”,“這是對美國的新挑戰,特別是對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的嚴峻挑戰。”美國智庫普遍認爲:當特朗普政府反對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並與外部世界越來越隔離,使得美國的競爭對手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強,而美國影響力卻不斷下降。因此,它們正在討論的議題是:當其它國家不再等待美國或需要美國時,即將在明年1月就任下屆總統的總統當選人拜登會如何迴應這種挑戰。
例如,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貿易與國際經濟高級研究員希爾曼(Jennifer Hilman)認爲:“美國應該針對RCEP的簽署和中國影響力增強採取相應措施,美國不應放棄領導力。”她指出:“儘管美國目前關注國內問題,包括抗擊大流行病,恢復經濟和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但我們不確定世界其它地區是否會等到美國恢復正常秩序。” “我認爲,必須對中國的行動採取一些應對措施。”CNN在RCEP簽署後以“拜登在亞洲新貿易協議中的困境”爲題進行了比較細緻的分析,認爲:“15個亞太國家簽署的大規模自由貿易協議是迄今爲止,在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從全球撤退迫使其它國家做出自己安排的最明顯跡象,這使得中國加強其地緣政治影響力,對拜登構成了直接挑戰。”“RCEP雖然沒有特朗普放棄的TPP那麼全面,但它使華盛頓最大的擔心變成了現實,即中國在制定該地區的貿易規則時將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拜登雖然希望鞏固美國作爲太平洋大國的地位,但在國內面臨嚴峻的政治限制。這一切都爲拜登帶來了困境。”但實際上,RCEP主要宗旨是謀求亞太地區的發展,而不是挑戰美國,美國更不應充當亞太合作的挑戰者。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貿易專家賴因斯(William Reinsch )認爲:RCEP的“象徵性價值始終超過其實質性價值”。賴因斯曾擔任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主席長達15年。他認爲“印度在去年底選擇退出該協議,從而降低了其在實際貿易方面的重要性。”“儘管如此,該協議可能會產生長遠影響。”雖然中國在南中國海,香港和其它地方採取激進的行動,但中國積極參與RCEP,“表明了它願意發揮建設性作用的跡象。” “如果美國繼續無視或欺凌那裏的國家,影響力的鐘擺就會移向中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亞洲事務高級副總裁格林(Michael Green)指出:“美國今後將處於兩個主要的多邊協議的邊緣,這會給中國帶來兩個主要好處:一方面,中國將在該地區創造一個敘事,即中國是對貿易和規則制定最具影響力的新領導人。另一方面,在美國不採取任何措施減少其它國家與美國的貿易壁壘時,它將減少中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壁壘。”他認爲RCEP的“前景有利於中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洛夫麗(Mary Lovely)也認爲“RCEP會有利於中國。”她指出:“該協議規定的較低關稅,可能會鼓勵全球公司試圖避免特朗普對中國製造的商品加增關稅,而留在亞洲而不是轉移到北美。”
事實上,RCEP簽署證明中國促進區域開放與合作的努力與貢獻,也是亞太地區國家選擇與中國砥礪前行的民意,這是連美國媒體也不容忽略的現實。例如,CNBC援引美國花旗銀行研究人員的話指出:“在美中關係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這個協議取得了幾個重要成果:1. 表明東亞對企業非常開放,並認識到深化經貿一體化的經濟利益;2. 減少了人們對中國通過強調國內市場的“雙循環戰略“而轉向內部封閉的看法;3. 它還表明,在經濟政策方面,亞太經濟體不想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即使與美國建立了強大安全網絡的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是如此。”,“除了美國,在最後關頭退出RCEP的印度,也是最大輸家之一。”在論述RCEP協議簽署後美國可能的選擇時,布魯金斯學會的文章強調指出:“美國在亞洲的政策需要適應東亞不斷變化的現實,認識到中國的作用在增強,而且東盟一體化日趨成熟以及美國相對經濟影響力的減弱。”
RCEP簽署後,美國將在亞太發展方面扮演怎樣的角色?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正通過公開表態來釋放未來信號。11月16 日,拜登在新聞記者會上回答關於美國是否會加入RCEP提問時表示說;“我們佔世界貿易重量的25%,佔世界經濟的25%。我們需要與其它民主國家(另外25%或更多)保持一致,以便制定道路規則。”他同時說:“另一種選擇是讓中國和其它國家支配結果,因爲他們是鎮上唯一的遊戲。”拜登的話語的深層含義是:美國不會讓其它任何國家來制定國際貿易規則。拜登在這次新聞記者會上批評了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強調他的政府的外交與貿易政策將與前任不同。雖然拜登不願透露他的政府可能考慮加入哪些協議,但他概述了在他的領導下,美國參與國際貿易協議的一些條件:“第一,我們將投資於美國工人,以提高他們的競爭力;第二,我們將確保在達成貿易協議時,勞工會在談判桌上,環保主義者會在談判桌上。”拜登在這個新聞記者會上的講話,與他在2020年總統競選活動中傳達的關於恢復包括貿易在內的國際協議時,必須堅持美國領導地位的信息是一致的。當然,美國將在亞太扮演什麼角色,還有待聽其言,觀其行,觀摩其後續的實際舉措與政策。
綜上所述,美國主流媒體與智庫基本都肯定RCEP簽署有利於中國,無論其報道與評論的角度如何,基本都認爲RCEP簽署主要是中國的促進之功,證明了中國的國際與區域影響力,以及中國推動國際開放與合作的正面形象。但RCEP的簽署是亞太國家共同的成就,也是促進後疫情時代協議簽署國經濟復甦的機遇。RCEP不構成對美國的所謂新挑戰,美國政府應儘快解決國內面臨的疫情失控、經濟下滑和失業問題。美國可以適當的方式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建設,不應該來做妨害RCEP落地實施的挑戰者。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