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主席魯斯烏爾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歐洲企業在與中國做生意時,必須要認清不可逾越的紅線”。魯斯烏爾姆所謂的“紅線”,正是一些西方國家慣用的政治操弄伎倆——人權問題。
今年年初,隨着拜登政府在上臺後對中國高舉起人權大棒,歐洲也隨之起舞,借所謂新疆“強迫勞動”問題和香港人權問題頻頻向中國發難。然而“強迫勞動”完全是子虛烏有,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歐洲藉此類話題大做文章於理不通、於法無據。但是部分歐洲政客卻不知自省,固執於自身的意識形態偏見,在詆譭中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們一方面自劃“紅線”、畫地爲牢,另一方面卻肆無忌憚地踩踏中國的“紅線”,甚至在臺灣問題上也小動作不斷。前有立陶宛政府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後有歐盟議會通過涉臺法案。這些對華不友好的舉動嚴重挑釁了“一箇中國”的原則,是在危險邊緣的瘋狂試探。
歐洲政客的所作所爲,給中歐的經貿關係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讓原本良性健康的中歐經貿交流蒙上了一層濃重的政治陰影。
中歐之所以在經濟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首先是因爲兩者的體量相當。2020年中國的GDP總量爲14.7萬億美元,歐盟爲15.2萬億美元。相似的經濟規模讓中歐有條件開展全領域的合作。其次,在中國追求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的過程當中,歐洲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擁有非常廣闊的投資空間和市場空間。即使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嚴重影響下,中國與歐洲國家貨物和服務貿易仍然接近1萬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500億美元,而且中國還首次躍居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歐班列自2011年開通至今,已經開行突破萬次,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中歐班列累計向歐洲發運1199萬件、9.4萬噸防疫物資,爲沿線歐洲的國家的抗疫鬥爭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正是基於中歐之間巨大的經濟互補性,2020年12月,雙方結束了歷時7年的談判,正式宣佈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中歐投資協定旨在爲中國與歐盟成員國之間形成統一的法律框架,將中國與歐盟之間的投資關係帶上新的高度。但是協定墨跡未乾,歐洲議會就借新疆問題單方面暫停了中歐投資協定的審批。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立場鮮明地表示,中歐投資協定是互惠互利的,而不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恩賜”,歐方不應以“人權教師爺”自居。歐洲政客的傲慢與偏見讓原本前景廣闊中歐經貿合作面臨止步不前的困境。
歐洲的傲慢在於無視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一味從西方人權觀的視角出發對中國橫加指責;而其偏見則來自於罔顧事實,將謊言當作真相。中國一向將生存權和發展權視爲首要的基本人權,因爲只有在滿足了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之後,人們才擁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自由。管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尚書》有云:“民爲邦本,本固邦寧”。生存權和發展權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現代延伸,蘊含了中國人的大同思想和家國情懷,與西方的天賦人權觀不可等量齊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降低文盲率、提高民衆預期壽命、消除絕對貧困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新疆少數民族在人口增長方面的進步更爲顯著。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8年間,新疆少數民族人口從1298.59萬人上升至1586.08萬人,增加287.49萬人,增長22.14%;維吾爾族人口從1017.15萬人上升至1271.84萬人,增加254.69萬人,增長25.04%。西方政客和媒體無視中國人權取得巨大進步的客觀事實,卻憑藉臆想編造中國政府在新疆實施“種族滅絕”的謊言,充分暴露了人權不過是他們阻遏中國發展的政治工具。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昇西降”已成爲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歐洲有識之士亦對此抱有清醒的認識。近日,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歐盟應該加強和中國之間的對話和合作,西方孤立中國的想法,是不會成功的。
中歐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相反在經貿領域還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中歐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互利共贏的選擇,對世界來說則是全球繁榮與和平的重要基石。希望有遠見卓識的歐洲政治家能夠立足於中歐友好的大局,糾正錯誤的方向,莫讓意識形態的偏見成爲中歐經貿合作的絆腳石。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