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漲價向下遊傳導:家電、工程機械等普漲,企業陷入接單“兩難”境地

亞太日報

text

大宗商品的漲價鏈條正在傳導到下游。

“我們公司主要是做外貿爲主,去年底匯率因素已經對公司經營有影響,現在鋼鐵、銅鋁漲價,我們利潤跑不過漲價的節奏,而且原材料還缺貨,造成不能按時交貨給客戶被罰款。”廣東中山一家家電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春節過後,該企業產品已經提價了8個百分點,但是利潤仍然明顯下降。該企業負責人稱,現在無法判斷後續大宗商品漲價情況,害怕接下訂單之後原料又漲價,甚至超過利潤,所以寧可少接單。

不僅僅是家電,一家位於蘇州的工程機械企業總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也在“隨行就市”漲價。“原材料漲價,我們就會跟着漲價,但是客戶不同意漲價,導致我們的利潤降低,甚至不賺錢,這其實是一個連鎖反應。”

中信建投期貨鋼礦研究員趙永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最近他們接觸了很多製造業企業,包括終端的工程機械製造、集裝箱加工、家電企業和中端的鋼結構加工、銅管加工等,整體來看涉及到金屬需求的行業普遍在漲價。不過,行業間價格傳導情況差異比較大。

下游被動漲價

由於全球流動性氾濫、終端需求逐步恢復等多重因素,大宗商品的漲價潮不斷。

趙永均表示,從2020年三月份算起,大宗商品經歷了三波漲價潮。雖然每波漲價都與全球貨幣寬鬆有關,但每波漲價原因也有區別。

2020年上半年漲價原因在於國外原料供給端受限,而國內積極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刺激需求大漲;下半年國外需求恢復情況較好,而國外供給仍然受限,出口大幅增長帶動國內大宗商品價格走高;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及通脹預期推動大宗商品價格再次走強。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迴應了大宗商品的連續漲價。國家發改委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物價走勢客觀上會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如全球流動性寬裕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通過貿易、金融等渠道向國內傳導,但這種傳導影響總體上是有限的、可控的。

對很多下游的製造業企業來說,大宗商品的漲價已經使他們不得不採取被動漲價策略,儘管這一策略面臨丟失客戶的風險。

上述中山家電企業表示,他們目前在原材料問題上,一是漲價,一是缺貨。缺貨的原因有三個:首先是材料漲價,上游的庫存減少;其次人工短缺,產能達不到需求;最後,生產商不願意承擔風險,拉長生產週期。

而漲價原因:一是海運費用大幅上漲,二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該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家電的企業成本增加在10%以上。但是,他們陷入漲價的兩難境地。

“我們如果把增長的成本全部增加給客戶,很容易導致客戶丟失。漲價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減少採購。”他說,“目前我們的情況是如果漲價5個點,可以保證不虧本。現在我們已經漲了大概8個點,但還是不能維持原來的利潤。”

而他們的客戶已經出現了減少採購訂單的情況。“現在是一小部分客戶接受了,一小部分在觀望,大部分減少採購訂單。”上述負責人表示。

擔憂客戶丟失的還有工程機械行業的生產廠商。

上述蘇州企業總經理表示,產品漲價需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客戶接受了就漲價,客戶不接受也不能漲,但如果虧錢的話肯定會提價。此外,也不能一概而論,產品中大宗商品原材料佔成本的比重大就必須漲價,如果只佔10%就影響不大。

和生產企業相比,加工企業在大宗商品漲價潮中,更爲自如一些。

東莞市創贏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雷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大宗商品漲價對他們沒有影響。“成本高,賣得也貴。我們做加工,材料漲,我們加工費也漲了。提價的幅度是原材料漲一塊,我就漲兩塊,我還希望材料漲。”

傳遞鏈條部分“卡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不同的大宗商品下游行業,漲價鏈條傳遞的情況不一。

以家電爲例,下游能接受漲價的並不多。

上述中山家電企業表示,製造業的利潤很薄,漲價幅度追不上原材料上漲的幅度,這使他們陷入接單的兩難境地,一方面客戶在觀望,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在觀望。

“我們現在是提價都不願意做,只想能維持工廠運轉就好了。大宗商品價格變化那麼大,我們從接單到採購材料需要一定的時間,材料漲這麼快,我們漲那幾個點利潤還不知道能不能彌補。只能是少接訂單,彌補開支就行,感覺現在風險很大。”這位中山家電企業負責人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不止一家大宗商品下游生產商表示,市場對於提價的接受度不高。

上述蘇州工程機械廠總經理表示,任何一個行業創造的商品如果沒有定價權,也就是不能漲價的時候,生存就會較爲艱難。製造業的特點是商品很難漲價,比如家電只會越來越便宜,不會越來越貴。但是它的原材料會越來越貴,而且人工成本會越來越高,這就會導致利潤越來越薄。

“有人說製造業可以靠創新獲得定價權,但創新是有條件的,需要研發投入,一般的製造工廠沒有這個實力。”他說。

趙永均表示,目前來看,上游漲價更容易,而下游漲價更困難,行業集中度及需求端客戶結構差異,是導致上下游定價權出現巨大差異的兩個重要原因。鋼鐵、銅鋁等金屬的上游供給更加集中,冶煉企業定價能力更強;而下游家電、工程機械需求相對分散,消費者的選擇也更多。

他們判斷本輪大宗商品漲價仍未結束,主要是全球化的寬鬆狀態沒有變化,並且全球化的經濟復甦也在延續,需求端表現仍然強勁。而碳達峯、碳中和帶來的新一輪改革,也對大宗商品的供給帶來壓力。大宗商品漲價最終仍然是終端消費者承擔,因此漲價會進一步傳導至下游。但是,目前國內貨幣和財政政策逐步恢復正常,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並不大,海外持續大規模的刺激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