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新社17日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正式公佈歐盟“綠色數字證書”(即“疫苗護照”)提案,旨在促進歐盟內部成員國人員疫情期間自由且安全地流動。但是在疫苗認證方面,“綠色數字證書”只認可輝瑞、莫德納、阿斯利康和強生4款新冠疫苗,這意味着中俄兩國的疫苗暫時未被納入歐盟“綠色數字證書”許可範圍。
中國疫苗緣何未獲歐盟“綠色數字證書”認可
首先,政治原因,即中美對立導致西方世界對中國疫苗存在主觀偏見上的不信任。特朗普政府因疫情應對不利,只得向中國潑髒水轉移國內矛盾,過去一年間中美對立情緒加之各種媒體政客不斷抹黑,導致西方國家在疫情方面普遍對中國存在主觀偏見和不信任感,這種情緒深刻影響了歐洲政客。
其次,疫苗分配和產能原因。歐洲大國本身疫苗產能不足,加之德法等國大量囤積疫苗,導致無法滿足歐洲其他國家疫苗接種需求,以至於匈牙利、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轉而求助中俄。而面對中國疫苗,歐盟又存在一種矛盾心理:一方面對匈塞等國接種中國疫苗的行爲默許,因爲自身產能確實無法滿足需求,中國疫苗正好解了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認爲這種行爲會弱化德法在歐盟的領導力,該心態可類比於去年疫情初期歐洲口罩和醫療器材短缺,中方主動向意大利和塞爾維亞等歐洲國家提供抗疫物資卻引發歐洲政客輿論大肆攻擊,因爲德法本來便將抗疫物資分配當作一個鞏固其歐盟領導力的機會。
最後,歐盟“疫苗護照”是一項地區政策而非國際政策。應清醒認識到,歐盟推行所謂“疫苗護照”的目的並不是加速歐洲大門對全世界敞開,而是旨在恢復歐洲申根國內部人員自由流動。所以,可以將之視爲一項地區政策,而非國際政策。而其第一波認可的四種疫苗只包含英美疫苗,也有一部分戰略考量在其中——即恢復大西洋聯盟內部人員流動。
全球疫苗互認問題的複雜性
隨着人們對新冠疫情的研究和熟悉程度加深,疫苗接種工作在各主要國家都已開始進行。那麼,全球疫苗互認這個涉及後疫情時代全球秩序恢復的最關鍵問題自然成爲討論焦點。但筆者認爲,短期世界範圍內可能無法採用類似“疫苗護照”的方式解決後疫情時代全球人口自由流動恢復的問題,全球疫苗互認可能需要很長時間。除了世衛組織有專家認爲“疫苗護照”可能導致地域歧視、加劇不平等現象等社會原因外,疫情本身的客觀原因也有三條:
一是,各國當前所面臨的疫情災害狀況差異很大。在相當多基建欠缺的發展中國家,新冠疫情的檢測和統計手段都嚴重滯後,根本無法測算真實的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數。這導致當前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疫情數據僅僅是賬面數據,真實情況仍是一個黑洞,因此即使某些發達國家已完成半數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種,也不可能實現短期內全球範圍的邊境開放。
二是,各國接種疫苗的進度差別很大。當前疫苗本身處於產能嚴重不足階段,所以以加拿大爲代表的很多發達經濟體搶先囤積疫苗,導致發展中國家“一苗難求”。這種疫苗接種進度的差距導致“疫苗先發國”羣體與“疫苗後發國”羣體短期內不可能達成大範圍的疫苗護照互認。
三是,全球範圍內隨氣候變化導致的病毒可能回潮時間差異極大。新冠病毒喜寒,所以冬季可能面臨疫情回潮,然而由於南北半球的氣候變化差異,導致新冠病毒在不同國家可能的回潮時間也大相徑庭,所以難以統一標準。
中歐疫苗互認是必由之路
根據上文所述,新冠疫苗接種的終極目標應是“全球疫苗互認”,但過程很可能一波三折。筆者認爲,全球疫苗互認可能將分爲三個階段:短期是“疫苗區域互認”,可能會以歐洲、北美和東亞爲三大核心區;中期是“疫苗跨區域互認”,即通過某種大型國際多邊活動將多種疫苗納入國際標準,形成跨區域國家間的疫苗互信體系;長期是“疫苗全球互認”,最後階段形成的前提是疫苗產能過剩,且G20主要經濟體國內已大範圍接種疫苗,全球治理有餘力在世衛組織的組織協助下將疫苗普及到所有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
中國疫苗被國際承認只是時間的問題
首先,由於中國內部疫情控制得當,且疫苗研發和產量都居於世界前列,所以目前已率先輸出大量疫苗援助其他國家,中國疫苗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非常受歡迎。
其次,中國和歐盟都已加入“2019冠狀病毒疫苗實施計劃(COVAX)”,該計劃旨在向192個加盟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劑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疫苗。可以斷言,中國疫苗被世衛組織官方承認並輻射更多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3月1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佈,將給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參賽者提供從中國採購的疫苗。這意味着中國疫苗已有國際奧委會背書的標準認可,非常有利於後續的世界範圍普及。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