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把傳染病的污染區稱爲紅區,以警戒其危險。華山醫院整建制接管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接收重症中的重症患者,被稱爲紅區中的紅區。在這裏,醫務人員和死神搏鬥的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驚心動魄。
6月10日,《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舉辦了第一場幕後分享會,主創與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黨員、團員代表,在現場一起回顧了第一集《紅區》中驚心動魄的故事,錄製之外那些悲喜交集的心境。
在《紅區》這集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12牀老人的故事。12牀患者是一個遭受新冠肺炎和糖尿病雙重考驗的八旬老人,他的右腿壞疽急需手術截肢,但隔離病房並不具備手術條件。
面對12牀老人的危急情況,病人家屬都做好了心理準備,可主診醫生陳澍教授仍不斷地尋找合適的手術機會,哪怕只有一線生機,也要牢牢抓住。幸運的是,最終華山醫院醫療隊爲12牀患者找到了具備手術條件的同濟醫院中法院區。陳澍在現場回憶當時的場景時說道:“經過這次疫情,更加感受到治病救人,做一名醫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一個病人的救治依靠的不僅僅是一名醫生,而是多學科的配合。轉院與手術對於只能依靠呼吸機生存的12牀老人都是極大的挑戰。
華山醫院的麻醉醫生羅猛強、曹書梅與武漢當地的醫護人員在三級防護的狀態下,完成了一場生死攸關的轉運。在長達40公里的轉院路途中,監護儀一度測不出病人的心跳,曹書梅全程用手監測老人的脈搏,一刻也不敢放鬆。
兩位醫生表示,當時都處於精神高度集中狀態,生怕在轉運中病人出現意外。在看到現場播放影像中自己嚴肅的樣子時,羅醫生笑稱:“多院區合作初期需要磨合,當時情況也比較特殊,所以纔會展現出與平時溫柔形象不符的一面。幸運的是,經過上海、武漢醫護的通力合作,這場轉運順利完成,讓這位病人獲得了生機。”
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是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也是權威的骨科專家。儘管頂着無數風險和壓力,他仍然接下了這個註定艱難的手術,成爲了12牀老人的主刀醫生,馬昕表示,“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一個振奮人心的‘醫學奇蹟’”。現場,與會者通過紀錄片感受了上海、武漢8名醫護人員在視野模糊、呼吸困難的狀態下的手術過程,近3小時的高難度手術中,馬昕和其他醫護人員們因爲汗水密閉口罩縫隙,曾一度感到窒息,術後汗水更是浸溼了內外三層防護。華山醫院的援鄂醫護人員們“爲一線生機盡百分百努力”,只爲不辜負“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誓言,他們的醫者仁心最終創造了奇蹟。
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們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他們相互體諒、相互扶持,在生死線上挽救生命。在12牀病人移牀時,上海、武漢兩地醫護人員因首次配合產生一些小摩擦,但在救人的職責面前,醫護們高度統一,不論所屬醫院,不論職位高低,他們都全身心地投入眼前的工作。
紀錄片中,兩地醫護推着12牀病人面朝太陽走去的的畫面感動了無數觀衆,總導演範士廣表示:“在那個場景中美的不是夕陽,美的是醫生護士不分地域的相互合作”。工作順利完成後,剛剛相識的他們在盛開的櫻花前留下了珍貴的合影,共患難的戰友情誼足以讓他們永生難忘。
疫情爆發後,《人間世》攝製組就主動申請前往武漢,3月,紀錄片的主創們抱着與醫護人員一樣堅定的決心出發,他們在雷神山醫院、金銀潭醫院和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蹲守拍攝28天,記錄下了上海援鄂醫療隊一個個鮮活感人的故事,收集了上百位醫護珍貴的回憶。這份共同經歷過苦難的戰友情,是主創團隊與醫護人員之間最難忘的回憶,範士廣在分享會現場表示:“在武漢,穿着防護服分不清彼此的面容,卻讓我們的故事更加純粹。”
範士廣在病房裏最久待了6個小時。要想做好防護,防護服都是裏三層外三層,最裏邊的近視鏡一個小時下來的“強行固定”早已令大腦疼痛不已,正像馬院長所說的那種“瀕死”的感受,“進去不到一小時,突然感覺呼吸不過來,坐在椅子上感覺快睡着了。”範士廣還說,帶去的成人尿不溼根本沒有用,大概因爲流汗過多導致虛脫和極致的亢奮,讓大家根本不想上廁所。
團隊深入第一線,記錄下生的歡暢,也記錄死亡。逾三萬分鐘的素材,最終敲定下來的《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共六集,前四集《紅區》《相逢》《臉龐》《雷神山往事》都有關武漢抗疫的點滴;後兩集《我要找到你》《我會陪着你》將鏡頭轉回上海,主要聚焦疫情暴發後,上海公共衛生系統如何快速應對。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副主任周全在採訪中坦言,醫學非常重要,但有時候是靠防治來實現我們這樣的一個目標。我們是去找到了聯防聯控的“幾張網”,我們覺得這“幾張網”對於上海這座城市來說非常重要,或者說怎麼去展現一些大家不瞭解的城市運行的另一面。他還透露說,後兩集預計會在七月中旬推出。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