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

亞太日報

text

編者按

2021年,中國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今年召開的中國兩會吸引全球關注。3月2日起,海外網推出“2021年,中國這樣幹”系列評論,從經濟、外交、科技、民生等多領域解讀今年兩會。此爲第八篇。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託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疫情陰霾尚未消散、保護主義暗流洶涌的當下,中國用長期的規劃擘畫擴大開放的藍圖,這再次向世界釋放清晰信號:中國市場是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

雨滴,只有落進海洋纔不會乾涸。回望來路,從“殺出一條血路”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到不斷擴容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中國始終向世界敞開懷抱。在世界經濟的大海中,中國人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從來沒有退縮,反而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從尾隨游到第一方陣。如今,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世界比以往時候更加期待中國成爲全球投資的“避風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動力源”。正是基於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中國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與此同時,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外貿外資穩中提質。這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兩個着力點,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強化就業優先、提高低收入羣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等舉措進一步發揮內需潛力,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另一方面,持續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將推動塑造更加公平、積極且充滿活力的投資氛圍,促使更多外資企業和海外資源融入中國市場,推動各方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強勁的消費能力讓各國商品和服務打開更多想象空間。中國美國商會3月9日發佈的《2021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表示,在華外企看好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中國市場仍是其重中之重,75%受訪企業對今後兩年中國市場前景持樂觀態度,81%企業認爲2021年本行業的中國市場將實現正增長。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德國今年1月對華出口高達75億歐元,同比增長3.1%,從中國的進口額增加1.1%,達到105億歐元。德國之聲3月9日刊文稱,“中國業務對德國出口經濟愈發重要”。

引發國際廣泛關注的是,中國外貿在2021年實現“開門紅”。前兩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5.4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2%,出口增速創下1995年以來新高。儘管這一成績有基數較低等因素,但正如彭博社所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這反映出國際市場對中國製成品保持着強勁的需求。作爲全球連續11年最大製造業國家,中國用完備的產業鏈條爲世界帶來更多有效供給。

從更宏大的視野看,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家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貢獻不僅是貿易額的增長、人均購買力的提升,更是一種發展理念、模式、方式的創新。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不僅爲自身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爲世界各國在面對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等問題和挑戰提供了新選擇。摩爾多瓦駐華大使貝拉基什表示,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對全世界都是好事。而且,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態度沒有改變。“中國願意將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成果分享給世界各國,這給了我們信心。”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只有敞開大門,生產要素纔會暢通無礙,充分涌流;只有融會通達,發展活力纔會競相迸發,生生不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一個判斷: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判斷還有另一層含義:這機遇,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整個世界。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