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趕上國產替代潮,這家創業公司想成爲國產內窺鏡行業龍頭

亞太日報

text

4月26日,蘇州新光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光維醫療”)宣佈獲得近4億元A輪融資。本輪投資由高瓴創投、禮來亞洲基金聯合領投,經緯中國、美敦力、成爲創伴、韋豪創芯投資共同參與本次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該筆融資也是近年來國內內窺鏡領域融資金額最高的項目之一。

新光維醫療由張一博士和陳東博士創立,總部位於蘇州工業園區。公司在中國蘇州和日本東京設有研發中心,聚焦於圖像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內窺鏡技術創新。目前,公司擁有的技術包括超高清成像技術(如4K成像)、3D成像技術、特殊光成像技術(如熒光成像)、超細內鏡成像技術、內鏡耗材化技術(一次性使用技術)等。

近年來,微創診療技術的普及促進了內窺鏡行業的發展。根據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預計到2024年,全球內窺鏡器械總體規模將增長至269.8億美元,中國內鏡市場規模也將達到423億元人民幣。

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陳東介紹,在公司研發的各項技術中,清晰成像、病竈精準定位等都是醫生在臨牀過程中的剛需。

而內鏡耗材化技術(一次性使用技術)則是新光維醫療重點推出的一項技術,目的之一是解決重複使用型內窺鏡在使用過程中的交叉感染問題。

陳東表示,在感染率較高、手術成本較高、手術患者數量多的領域,如果將傳統的重複使用產品轉化爲一次性技術產品,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提高臨牀診斷治療的安全性。目前,新光維醫療旗下多款一次性使用電子內窺鏡產品已經在中國、美國、歐洲等國家地區分別進入臨牀、或註冊、或銷售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醫療器械市場中,內窺鏡行業是國產化率最低的領域(不足5%)。

內窺鏡分爲軟鏡和硬鏡,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硬鏡市場外資企業佔比超過80%;軟鏡方面,奧林巴斯、賓得、富士三家廠商幾乎壟斷國內軟鏡市場。

這和內窺鏡產品的特殊性有關——內窺鏡研發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綜合了醫學、光學、材料、電子工程、軟件開發等多個學科。張一告訴界面新聞,國內在內窺鏡產品體系化上的基礎比較薄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積累,因此也缺乏相應的人才和綜合運用技術的公司。

而國產替代潮在醫療領域的延伸,給新光維醫療這樣的企業帶來了不少機會。今年2月,工信部就《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公開徵求意見,規劃提出,目標到2025年,關鍵零部件及材料取得重大突破,高端醫療裝備安全可靠;目標到2025年,6-8家企業進入全球醫療器械行業50強。

對此,張一認爲,從政策層面來說,鼓勵國產替代促進了行業的發展;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而言,國家對於創新技術的支持也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可以集中到企業發展中,兩者相輔相成。

在具體定位上,新光維醫療的想法較爲明確:集中在高端市場,和進口品牌直接競爭。成立之初,張一和陳東確定了兩個目標,在中國成爲行業龍頭以及擴大海外銷售收入。

但在國產率不足5%的內窺鏡行業,實現上述目標並非易事。目前,新光維醫療在日本設立了圖像處理和光學方面的研發團隊。張一透露稱,明年中旬,新光維醫療的新工廠將會在蘇州落成,生產製造、培訓中心和動物實驗中心等都會在新工廠運行。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