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業試水“共享用工” 相關法律問題亟待解決

亞太日報

text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行業的陣腳。一邊是“用人荒”,一邊是“閒得慌”,於是不少企業(尤其是餐飲企業和零售企業)開始試水“共享用工”模式。

但有業內人士透露,有的公司推出的“共享用工”模式,就是利用平臺分別與兩家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提供任務的公司不負責員工的五險一金,只負責提供工作和一定的工薪,而員工的編制則留在一家不提供工作和工資的企業內。雖然看上去實現了員工收入的增加和公司支出的減少,但本質上看更像是勞務派遣。

採訪中,有專家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特殊時期,可以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嘗試靈活用工新模式,盤活人力資源;讓員工在企業之間臨時流動,實現人力資源的再分配。但工資怎麼發、社保怎麼繳、發生工傷了怎麼處理等問題,應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表示,當前,一些缺工企業與尚未復工的企業之間實行“共享用工”,進行用工餘缺調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合作企業之間可通過簽訂民事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係。原用人單位不得以營利爲目的借出員工。原用人單位和借調單位均不得以“共享用工”之名,進行違法勞務派遣,或誘導勞動者註冊爲個體工商戶以規避用工責任。

共享用工模式興起源於企業跨界自救

疫情期間,不同行業呈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的景象。當餐飲業、零售業門可羅雀時,生鮮電商、外賣買菜等卻異常火爆,線上下單量激增,導致供應鏈中的分揀、配送等環節均面臨人力緊缺問題,出現了“用工荒”。

2月3日,盒馬鮮生超市公開宣佈接納雲海餚、青年餐廳(北京)的員工到盒馬各地門店工作,“共享用工”模式應運而生。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諮詢專家胡功羣認爲,這種“共享用工”模式是當下民企自救的縮影,若能得到大規模推廣,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餐飲企業的資金壓力。“‘共享用工’打破了傳統的以行業劃分爲前提的競爭戰略理論的限制,將整個行業價值鏈上各環節的關係變爲價值和利益交換,以打造共生共死的商業生態系統價值網。同時,企業將社會問題和企業戰略相結合,既可降低自身成本,提升企業效益,也可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品牌美譽度。”

《法制日報》記者採訪得知,自盒馬率先實施“共享用工”模式以來,一些企業也在積極探索開展其他自救方式。京東7FRESH發佈了“人才共享”計劃,邀請歇業的服務業人員臨時加盟。蘇寧物流也宣佈,爲工作受到短暫影響的人羣提供分揀、包裝、運送等崗位。同時,美團買菜、叮咚買菜,永輝超市、三江購物、步步高等紛紛發出“招工令”,招聘因疫情而無法復工企業的員工,以兼職方式解決眼下的“用工荒”。

據廣東省湖北商會副會長王小冬介紹,疫情雖然造成了傳統企業的寒冬,但是也給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帶來了新機遇。企業可以藉助視頻直播平臺,探索直播+零售的新商業模式,給傳統業務注入活力。

“隨着在線零售行業啓動‘共享用工’模式,共享在各行業中不斷出現新突破,逐漸從線上零售行業推廣至物流業、製造業等行業,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展。”王小冬說。

分攤企業用工成本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疫情暴發以來,人們爲了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儘量減少出門,延遲復工復課,餐飲業、文化旅遊業、酒店住宿業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其中,餐飲業由於客流量大幅減少,供應鏈受阻,無法正常營業,但門店、服務人員等經營成本卻在照常支出,已成爲此次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恆大研究院發佈的相關報告顯示,此次餐飲業在春節7天內的損失金額可能達到5000億元。

據相關媒體報道,安徽最大的連鎖快餐品牌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稱,老鄉雞在全國的員工數量達到16000多名,其中直營店達800家。受疫情影響,初一至初七這幾天的損失達到2000多萬元。西貝莜麪村董事長賈國龍也曾表示,西貝莜麪村400多家連鎖店基本都已停業,僅存的外賣業務只能達到正常營收的5%至10%。

2月12日,盒馬宣佈開啓新一輪招聘,開放3萬個崗位,包括總部採購、技術、運營等,其中配送小哥最爲緊缺。根據盒馬的預估,當前全國盒馬的工作崗位缺口約爲1萬人,加上今年規劃新增的門店,全年人才需求預計在3萬人左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郭澤強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共享用工”對整個社會都是有好處的,促進了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原來因受限於合同問題、社保問題,員工不可能自由流動。而今,臨時借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資源實現更合理地配置,對企業來說也可以節省人力開支。

“就目前情況來看,‘共享用工’創造出了巨大效益,解決了許多現階段待崗人員的收入問題,緩解了商超行業人力不足的現狀,實現了企業和員工互助共贏的局面。”郭澤強說。

據瞭解,截至2月17日,沃爾瑪全國400多家大賣場、社區店和山姆會員商店已入職兼職人員超過3000人。

北京律師肖東平分析認爲,企業跨界試水“共享用工”,有多重意義。一是企業提升了自身在特殊時期的履約能力,快速形成大量勞動力供給和多地域同時響應。二是分攤了企業用工成本,是企業對自身存量勞動力資源價值挖掘的自救行爲。三是便於將防疫期間的閒置員工統一管理、集中防疫。

發展前景值得期待法律風險不容忽視

疫情期間,“共享用工”模式意外走紅,緩解了許多企業和員工的燃眉之急,但其中也存在諸多法律問題有待解決。例如,“共享用工”模式究竟有多大的適用範圍?成本和風險該如何防控?“共享用工”模式是應對疫情的臨時之舉,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採訪中,有專家認爲,“共享用工”這個提法還有待商榷,之前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都是指物品,而如果把人也共享,是將人“物化”的表現,會在不經意間弱化勞動者的概念,進而使得人格權受損。我們應該把“共享用工”看成一種靈活用工的方式,這不僅是一種應急措施,也是一種趨勢,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將有機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而並不一定要和某一家企業捆綁在一起。

2月17日,哈囉出行宣佈,哈囉單車、助力車事業部將在全國多省市開放8000個車輛運維崗位,包括車輛調度員、“單車獵人”等,供因疫情暫時停工的人羣選擇。

在武漢律師張慶華看來,對於“共享用工”,風險主要在於勞務關係的認定。勞務關係,是指提供勞務的一方爲需要的一方以勞動形式提供勞動活動,而需要方支付約定報酬的社會關係。“共享用工”與用工企業專門簽訂了勞務合同,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勞務安排都是由原企業統一安排,並由原企業統一收取勞務費用,再分發給員工,這與典型的勞務關係存在差異。

張慶華認爲,目前“共享用工”大多屬於跨行業借調用工的模式,即社保仍由原單位繳納,工資由借用單位承擔並由原單位負責發放。

對於“共享用工”模式下的三個參與方而言,其法律風險各不相同。爲了避免可能帶來的風險,現用工企業應與員工原企業和員工均簽訂好相關協議,約定清楚權利義務、風險責任承擔等問題,覈實原企業的工傷、醫療等保險的參保情況,並對員工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通過篩選確定身體素質、工作能力等方面是否符合崗位要求。此外,還應爲其購買商業保險,防範可能存在的風險。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運書說,“共享用工”不是法律上的定義或用語,從其體現出的法律關係來看,與大家熟悉的勞務派遣、勞務外包較爲類似。國際上,在一些人才高度流動的經濟體中,“共享用工”是一種常態化用工形式。而在我國,“共享用工”是一個新生事物。爲了能夠真正發揮好新模式的作用,建議法院、勞動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能夠就當前形勢給出指導意見,打消各方的後顧之憂,在切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幫助更多的困難企業結伴前行,共渡難關。

(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