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兩名病理專家在武漢“紅區”的42個日夜

APD NEWS

text

4月23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病理診斷中心副主任醫師吳海波和主管技師李恆結束14天的隔離休整返回醫院,受到醫院領導和同事們的熱烈歡迎。

在武漢的42天裏,吳海波和李恆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大臨牀醫學院院長卞修武的帶領下,與多家醫院的同行專家一起,奮戰在武漢火神山醫院臨時組建的病理科“紅區”以及中部戰區總醫院,參與完成了目前已知的全球數量最多的新冠肺炎屍檢病理工作,爲總結新冠肺炎病理特徵和診斷共識做出了積極貢獻。

2月28日,吳海波和李恆兩人抵達武漢。吳海波擅長病理診斷和科學研究,2019年被中國醫師協會病理科醫師分會評爲“傑出青年病理醫師”。李恆病理技術嫺熟,曾擔任中國科大附一院醫院南區病理科免疫組化室組長。

李恆在武漢的工作照,他身後是火神山醫院臨時病理科。 黃歆 攝

目前,對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學機制還不十分明確,臨牀診斷也缺乏形態學依據,這些都需要通過解剖和屍檢病理才能一一知曉。吳海波說,屍體解剖是疑難和新發疾病診斷與研究的最基本、最重要方法,也是“最後診斷”方法。

2月29日,經過一系列準備工作後,兩人與陸軍軍醫大學團隊5名病理專家一同抵達火神山醫院。

此時的火神山醫院病理科只是一個臨時搭建的工棚,沒有任何儀器設備,由多家醫院病理人臨時組成的團隊“白手起家”,迅速在“紅區”籌建病理科。

由於病理科就設在隔離病房旁,屬於污染區,所有的儀器設備廠家都無法提供搬運和安裝服務,只能靠隊員自己幹。李恆說:“我們既是醫生、技術人員,又是勤雜工、保潔員。”

儀器設備很重,大家都穿着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搬運和安裝難度很大。隊員們克服種種困難,經過一天半的整理、搬運、測試、打掃,終於按照國家規定完成火神山醫院病理科的籌建。

爲開展後續實驗需要,器官組織在用福爾馬林固定後,會運到中部戰區總醫院病理科進行脫水、包埋、切片等病理處理流程。製成的切片會進行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觀察,包埋在蠟塊內的組織可以提取RNA做PCR檢測病毒核酸。“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是弄清新冠患者肺部及其它臟器的病理改變,研究其發病機制,爲臨牀下一步治療提供重要參考。”吳海波說。

根據安排,吳海波主要負責新冠肺炎去世患者遺體的搬運、病理取材、病理診斷和相關數據分析,李恆負責新冠肺炎去世患者的病理取材、標本的前處理以及各種病理技術工作。

吳海波介紹,傳染病遺體解剖工作具有“髒、累、險、嚴、慎、隱”等特點。“我們進入火神山病理科工作必須穿着三級防護裝備進入,嚴格防控病毒的污染和傳播。”

42天時間裏,兩人輾轉工作在火神山醫院、中部戰區總醫院以及武漢的各大醫院。特別是在火神山醫院,穿上多層防護裝備,每天工作4至6小時,難度也是兩人之前難以想象的。

4月23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病理診斷中心副主任醫師吳海波和主管技師李恆結束14天的隔離休整返回醫院。 黃歆 攝

和隔離病房救治新冠患者的醫護人員一樣,吳海波和李恆也需要面對穿脫防護服、適應防護服的種種生理挑戰。

“護目鏡會經常有霧氣,看不清東西,取材要用刀切組織。”李恆說,會擔心切到手感染病毒,只能等霧氣散掉一點,或者湊近了再取材。

由於遺體捐獻的特殊性,病理科隊員們經常凌晨兩三點接到通知去各定點醫院接收捐獻的患者遺體。團隊成員基本都是24小時隨時待命。

李恆說,夜間加班處理標本是常態,經他手處理的標本相當於一家縣級三甲醫院一年4至5個人的工作量。42天裏,兩人共參與完成萬餘份病理切片和相關病理分析工作。

進入ICU隔離病房搬運患者遺體,39歲的吳海波經歷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心靈震撼。他說:“雖然氣氛凝重,心情也很沉重,但更多的是被捐獻者和家屬的大愛深深感動,也真切感受到隔離病房前線醫務人員的不容易。”搬運遺體前,病理科醫生都會和管牀醫護人員一起向患者遺體鞠躬默哀。

吳海波在武漢期間工作照片。 黃歆 攝

據瞭解,在武漢期間,卞修武院士帶領團隊共完成系統屍檢27例、微創屍檢(穿刺)13例,完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的新冠肺炎屍檢病理工作,建立起了目前已知的全球病理數據最齊全的新冠肺炎病理樣本庫。

通過總結前期屍檢結果,卞修武院士牽頭開展的新冠肺炎病理改變相關研究內容被納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爲新冠肺炎臨牀救治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武漢回來隔離的14天裏,吳海波和李恆並沒有太多時間休整,而是繼續整理屍檢病理相關數據,繼續參與團隊的相關研究。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