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成爲中國最大貿易伙伴,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亞太日報

text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出現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預示着未來雙方關係的走勢。

中國海關總署3月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東盟排在歐盟、美國之前,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5941.1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4.4%,比去年同期提升1.6個百分點。

東盟成爲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有五個主要原因。

第一,自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以來,中美貿易呈現收縮態勢,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收縮將會延續。中國和東盟爲抵消中美貿易下降帶來的衝擊,努力擴大雙邊貿易,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二,東南亞地區產業發展迅猛,勞動力優勢吸引了大量外資,越南表現尤爲突出。根據泰國發展研究所(TDRI)經濟情報局的數據,越南已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高科技產業,吸引了不少中日韓企業的投資。越南公佈的數據還顯示,2019年前11個月,該國吸收外商投資協議額爲318億美元,其中中國的投資協議額爲102.6億美元,位居越南外資來源首位。中國目前是泰國的第三大投資來源地。2018年,阿里巴巴、京東等中國企業和泰國簽署了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投資領域包括數字業務、電子商務培訓、智能倉儲物流等。

第三,中國與東盟的產業紐帶在過去幾年中得到加強。由於勞動力價格水平的上升,一部分中國、日本和韓國,以及其他外企將原來設在中國的工廠,轉移到了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早在三年前,華爲的任正非先生就表示,該公司的主要供應鏈已從中國的廣東轉移到了東南亞。

第四,上述產業鏈是延伸到東盟,不是脫離中國。有些工廠遷移到東盟,並非意味着整個產業鏈的移出,它不過是中國產業鏈的擴展和延伸。轉移到東盟的工廠仍需要中國的原料、技術、零配件和設備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相當一部分產品,主要是零配件還將出口中國,最終由中國廠家組裝後出口美歐等其他國家,或者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比如,目前在中國各商店中銷售的變形金剛玩具,有很多都是越南製造,品牌是日本的,但原料和加工機械卻是中國製造。

第五,隨着中國消費水平的提升,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牧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中國還是東盟旅遊市場的主要來源地。據東盟數據,來自中國的遊客約佔該地區所有遊客的40%。去年到泰國的中國人就達到了1100多萬人次。

一些西方學者認爲,疫情發生後,東盟相關企業及投資方會擔心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而做出調整。但是,這些企業已經與中國企業形成了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況且,短期內也沒有其他國家能夠替代中國。這一地區(東盟+中國、日本、韓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的主要動力源和世界製造業基地。

今年一、二月,中國經濟受疫情影響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波及了東南亞地區。中國對棕櫚油、橡膠、銅、燃料和其他礦產的進口縮減和運輸的中斷,給東南亞相關產業造成暫時的困難。在柬埔寨,由於缺乏來自中國的原材料,有200家工廠面臨停產的危險。但是,三月以來,隨着中國經濟的迅速恢復,這部分產品的需求及供應將會很快提升。

疫情給中國和東南亞經濟造成了強烈衝擊,但是它並不會打斷現有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未來主要的影響還是來自於全球經濟層面,特別是中國和東南亞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美歐市場。

目前主要需要關注和協調的是全產業鏈和全流通的恢復,以及對地區外市場的出口。一方面中國需儘快與相關國家進行協調,恢復原料的供應。3月17日,中國的一架裝有15噸服裝原料的貨運包機降落在仰光國際機場,爲緬甸多家瀕臨困境的製衣企業恢復生產帶來了生機。另一方面,中國可根據東南亞的主要出口產品做出適當調整,擴大從東南亞的進口,補充和替代從別國的進口。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越走越近。這一方面是因爲中國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外溢效應。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週期,它們增加了對區域內部經貿互動的需求,開始通過吸引外資來實現本國的工業化。可以預見由經濟的互聯互通驅動的中國與東盟的關係未來將會更加緊密,也會不斷加強協調。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與東盟需在更高層面上做出產業鏈的安排,調整本國市場的需求,並在涉及聯通的重點基礎設施領域加強合作。尤其是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應擴展到醫院、醫療等關係到當地民生的領域。與此同時,雙方還需按照在2月的外長特別會議上做出的安排,加強應急準備和響應,共享醫學和健康信息,尤其是在應急時期加強信息溝通。

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的升級,中國與日本韓國的自由貿易談判,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談判,這些區域合作的努力將有利於推動整個地區形成新的經貿合作機制,並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產生深遠影響。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