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豬肉價格繼續回落、油價下跌,加上去年高基數影響,11月份CPI同比增速轉爲負數,這是2009年2月以來CPI同比漲幅再次進入負增長區間。
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11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CPI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6%;PPI同比下降1.5%,環比上漲0.5%。
多位專家分析,CPI負增長或延續至明年一季度,但中國經濟目前不存在通貨緊縮基礎,短期內物價因素也不會對貨幣政策產生明顯影響。
豬肉等食品價格下降是主因
CPI上一次出現連續負增長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從2009年2月至當年10月。和上次主要由內外需同時減少造成物價下降不同,這次主要是受豬週期的驅動。
CPI負增長,一方面與基數效應有關。去年下半年以來,CPI在食品價格上漲的帶動下持續走高,直到今年1月份春節後纔開始回落,高基數效應預示了今年下半年以來CPI增速將呈現持續回落趨勢。另一方面,食品價格同比增速由升轉降是帶動CPI超預期回落的主要原因。
隨着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進“六穩”“六保”工作,豬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價格繼續回落。從同比看,CPI下降0.5%,其中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2.2%轉爲下降2.0%,影響CPI下降約0.44個百分點,是帶動CPI由漲轉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中,豬肉價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擴大9.7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60個百分點。雞蛋、雞肉和鴨肉價格降幅均有擴大,鮮菜價格漲幅回落。非食品價格由上月持平轉爲下降0.1%,影響CPI下降約0.06個百分點。非食品中,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下降17.9%和19.6%。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分析,11月豬價繼續下探是拖累CPI的主要因素。生豬供給持續回暖,推動豬肉價格逐漸下行,但冬季進入豬肉消費旺季,短期將對豬價形成一定支撐。
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10月能繁母豬存欄3950萬頭,同比增長32%;生豬存欄3.87億頭,同比增長27%,目前生豬產能已經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88%左右。中長期來看,供給確定性回升推動豬價進入下行通道。
而11月中旬以來,一度連續走低的豬肉價格重新擡頭。農業農村部公佈數據顯示,11月23日~27日,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爲每公斤37.43元,環比上漲1.6%。12月4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爲41.79元/公斤,比12月3日上漲0.9%。
對於未來短期內豬肉價格的走勢,農業農村部表示,隨着冬季特別是元旦春節消費旺季的到來,豬肉消費將持續增長,但是生產恢復將會帶動豬肉供應明顯增加。據測算,明年元旦春節期間豬肉供應量將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左右,雖然元旦春節期間消費增加可能會帶動豬肉價格出現一波上漲,但總體將低於上年同期水平。
經濟不存在通縮基礎
從傳統定義來看,通貨緊縮指的是市場上流通的紙幣量少於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升值、物價普遍持續下跌的狀況。11月份CPI和PPI同比雙雙掉入負值區間,是否意味着我國進入通縮時代?
市場普遍認爲,雖然11月CPI同比增速滑落至負增長區間,但據此判斷經濟陷入通縮缺乏依據。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我國不存在通貨緊縮基礎,CPI負增長主要是基數效應疊加食品價格回落所致,不宜過度解讀。
他分析稱,一方面,CPI仍然受食品價格變動主導,而食品價格又受豬肉價格主導,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更能夠反映經濟真實需求,本月核心CPI同比增長0.5%,已經連續5個月持平於這一增速,說明疫情衝擊後的有效需求仍然較爲平穩。
另一方面,隨着我國經濟持續向好,供需逐漸改善,PPI修復趨勢日漸明朗,有助於改善企業利潤,提振市場信心,從而進一步提升有效需求。
食品價格的回落以及去年同期基數的擡升將令CPI繼續承壓,短期內CPI同比可能繼續處於負區間。業內預計CPI同比仍將維持一個季度左右的負數區間,而PPI同比將在基數效應下於明年一季度快速回正。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告訴第一財經,預計在豬肉下行週期啓動和海外疫情二次暴發的衝擊下,未來國內物價面臨一定的負增長壓力,但隨着國內經濟向潛在增速回歸和疫苗陸續投入使用,我國物價陷入負增長的持續時間有限,預計從2021年二季度初開始,國內CPI和PPI大概率重回正增長區間。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後成對第一財經分析,展望2021年,CPI同比大概率呈現“U”形走勢。隨着疫苗的成功研製以及大量投放,明年服務業PMI大概率持續位於高位,預計核心CPI月度同比大概率前低後高。同時,在國際油價以及包括銅在內的有色金屬價格上行的背景下,疊加低基數,明年上半年PPI同比將穩步上行。
對貨幣政策影響不大
CPI、PPI同時進入負區間會否影響貨幣政策的節奏?伍超明認爲,一是貨幣政策觀察期或有所延長,疫情期間對衝性政策的正常化退出節奏、力度或有望放緩,但絕對不會出現“政策斷崖”。短期內CPI、PPI同時爲負,反映出實體經濟需求端有待進一步穩固,經濟內生增長動能仍有待提高,加上豬肉高基數效應、CPI基期調整的影響,未來數月CPI持續爲負的概率偏大,會對貨幣政策迴歸正常形成一定的干擾。
二是物價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總體有限,央行短期不會因此而降息。國內經濟持續修復,2021年一季度GDP增速大概率在15%以上,環比折年率也將達到潛在增速水平附近,不支持貨幣政策大幅寬鬆而動用利率工具。
溫彬表示,臨近年末,跨年資金需求旺盛,預計央行將繼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通過“逆回購+MLF(中期借貸便利)”政策工具組合,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市場利率與經濟基本面相適應。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五年一大調”的制度慣例,國家統計局將在明年對CPI構成分類及相應權重進行調整。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CPI等不包含資產價格的通脹指標原本是很多國家央行制定貨幣政策的核心變量,但在低增長、低通脹和低利率的環境下,這些指標已很難爲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長期可靠的標尺。
近日央行《政策研究》專欄發表了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前央行行長周小川題爲《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與度量》文章。周小川指出,對投資、資產的價格度量覆蓋比較少是當前通脹度量的一個突出瑕疵,而較少包含資產價格會帶來通脹失真。資產價格已經到了必須納入通脹考慮的時候。
資產價格納入通脹指標雖有其必要性,但短期內依然難以實現。哪些資產應該被納入,各自的權重怎麼定,如何動態調整,對這些問題,目前都存在較大爭議。
陶金認爲,2021年的CPI基期大調整,很可能會延續2016年基期調整時的大框架,比如進一步提高居住項在CPI統計中的權重,使得CPI能夠更好反映民衆生活成本的變化。至於要將資產價格納入CPI或是推出新的通脹指數,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落地。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