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通達或放鬆:一份自我隔離期間的外國文學書單

亞太日報

text

如果你想讀卻未讀的書時常纏擾你的思緒,那麼很可能是因爲你目前的閒暇時間比較多(雖然背後的原因也許很糟心)。沒有人會選擇在這種時候攻克他們的“想讀”書單,但在患難時期,書籍其實扮演着獨一無二的角色。一本好書能夠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更加通達開闊,它不僅是一種消遣放鬆的工具,而且能讓我們以更豐富的方式觸摸這個世界,明確我們在其中的位置。以下圖書精彩絕倫,引人入勝,每本書都通過自己的方式探索了我們人類的意義。

《西風》( The Western Wind**)**

《西風》 薩曼莎·哈維 著

我這幾年最經常“逼迫”別人讀的小說就是這本。簡直精彩絕倫。小說的背景設定在15世紀大齋節期間英國薩默塞特郡的某個小村莊,故事圍繞一個詭詐的神祕事件展開——誰應該對村莊捐助人的死負責?它同時深刻地探索了信念、愧疚感和社會凝聚力的意義。哈維對人類行爲中的細微變化和條件反射的高質量解讀讓整本書昇華了。

《魔山》

《魔山》 [德] 托馬斯·曼 著 錢鴻嘉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5

誠然,這本書應該在封面標註“害怕長年累月地被困於療養院的人慎讀”,但如果你能像書中的主人公漢斯·卡斯托爾普一樣,在那所阿爾卑斯山中的療養院中堅持到底,你便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很難相信託馬斯·曼原本打算把這個以一戰在歐洲爆發前夕爲背景的史詩鉅作寫成一個短篇故事,但很顯然,他後來發現需要700頁紙才能完成這個描寫人類文明和其中弊端的、既引人入勝而又離奇古怪的作品。

《突發事件的禱告》(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突發事件的禱告》 約翰·鄧恩 著

鄧恩的這本書記錄了他在大病初癒時的一系列冥想、勸誡和禱告內容,這種16世紀的靈脩類文學也許看起來不像你需要的那種定心丸,但對鄧恩來說,書中的所有內容都發自內心。這本書描寫的那種在病魔纏身,與社會短暫隔絕時對身體、思想和靈魂的關注,即使在今日看來也很有裨益,而且神奇地富有治癒氣息。

《看不見的人》

《看不見的人》 [美]拉爾夫·艾里森 著 任紹曾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4-5

這本書出版於1952年,小說家本·奧克里稱之爲“文學上一次教科書式的轉折”。這本書本身的實驗性質和尖刻的主題使它脫穎而出,成了改變文學標杆的小說。書中,一位沒有名字的黑人講述了他的人生故事:從他現在的地下室裏的家,說到他的成長經歷,半途而廢的大學學業、工廠的工作,以及與一個黑人民權組織之間一波三折的關係。整個故事實在讓人難以忘懷。

《別讓我走》

《別讓我走》 [英]石黑一雄 著 朱去疾 譯 譯林出版社2011-12

沒錯,從某種層面上說,這本書講的是克隆人的故事,但其中更重要的主題是“人必有一死”的沉痛現實,以及我們該如何接受總有一天要與所愛之人分離的問題。美化粉飾是沒有意義的:石黑一雄的作品講述了一羣寄宿學校學生在被當成科學實驗品的過程中憂慮和不安的故事。但他還是保留了一貫的溫情文風,書中也觸及了連接我們之間紐帶的核心,談到了我們說不出口的話,以及我們之中誰會繼續活下去等內容。

《請自便》(Feel Free)

《請自便》 扎迪·史密斯 著

這本雜文集內容繁多但很適合埋頭其中,它展現了史密斯廣泛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這些特質讓她在陰暗與幽默,以及微小到龐大的轉換中游刃有餘。文章的主題包括史密斯在北倫敦的成長經歷、美國歌手艾拉·費茲傑拉、賈斯汀·比伯,以及她作爲一名生活在英國的國外移民對美國政局的看法。

《生活費》( The Cost of Living**)**

《生活費》 梅維斯·迦蘭 著

迦蘭生於加拿大,但本質上是一名“世界公民”——她在巴黎生活了大半輩子,其間一直保持着旅居各地的愛好和無意紮根的信條,這種人生態度影響着她的所有作品。這部作品集聚焦於她的早期作品和之前未被收錄的文章,其中包括超級長篇《勃艮第週末》(The Burgundy Weekend),以及出類拔萃的《上岸》(Going Ashore),後者講述了一個聒噪女人和她的年輕女兒在遊船上的故事。

《洛莉·維樂斯》( Lolly Willowes**)**

《洛莉·維樂斯》 西爾維婭·湯森德·沃納 著

很多人渴望從氣人的家人身邊逃離,但極少數人會選擇尋求巫術的幫助——除了洛莉:她來到了一個名叫“大拖把村”的地方,並把家搬來了這裏,後來她發現自己與魔鬼做了筆交易,還發現了一隻名叫“醋”的貓。這個故事保留着20世紀早期的寫作風格,讀來令人愉悅,對於女性這種不惜代價逃離肩上擔負的家庭責任的行爲,這本書表示了欣賞。

《非常戛納》( Super-Cannes**)**

《非常戛納》 JG·巴拉德 著

如果巴拉德能親眼看到他的許多怪誕預言都已成真就好了。雖然他已不在人世,好在我們還能拜讀他的作品。這本《非常戛納》作爲千禧年的警告橫空出世,書中有一個帶門禁的高科技社區,社區裏充斥着狡猾的高管,還有一名超級煩人的精神病醫生,此人扮演着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中普洛斯彼羅的角色。這本滿是暴力和危險分子的書非常扣人心絃,它會讓你慶幸自己身在家中。

《不崩潰的藝術》( The Art of Not Falling Apart**)**

《不崩潰的藝術》 克里斯蒂娜·帕特森 著

每個人的人生總會遭遇波瀾,但記者克里斯蒂娜·帕特森人到中年卻經歷了一個雨季——一場大病,喪親之痛,以及失去了賦予她身份認同感和幸福感的工作。她並沒有被打敗,而是開始着手收集別人的故事,講述別人是如何掙扎着懷着強大的心繼續堅強生活、追求幸福的。

《伯萊十字街郵箱盜竊案》( Burley Cross Postbox Theft**)**

尼科拉·巴克 著

讀這本書時,我正坐在輪船上漂洋過海,所以它已經通過了我的全面測試——它足以吸引無事可做的你。故事的背景設定在英格蘭西約克郡的鄉村:一羣村民由於當地郵箱信件被盜的醜聞而名聲受損(其中的一封被盜信件是寫給地方政府的,裏面可有100條附註呢)。不高興的遛狗人、瘋瘋癲癲的業餘劇作家和一名警察開始追捕符合特徵的罪犯,書中充滿了荒誕的幽默和文字遊戲。

《我的脖子讓我很不爽》

《我的脖子讓我很不爽》 [美]諾拉·艾芙隆 著 李亞萍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4

每天當我照鏡子,看到面部的皮膚彈性和青春活力一天不如一天時,我就會想到諾拉·艾芙隆。但這些日落西山的感嘆並不能遮蓋我們精彩人生的光芒:艾芙隆在書中分享了她在約翰·肯尼迪任總統時期在白宮實習的經歷,確信自己是唯一一位未被他佔過便宜的女性僱員(“可能是我的穿着的關係——我老穿花花綠綠的代納爾面料衣服,它們看起來跟蒸餾過的Velveeta奶酪一個樣”),她還講述了自己尋找完美手提包的故事,以及(此處點題)她對讀書的終生熱愛。

本文作者Alex Clark是《衛報》《觀察者報》撰稿人。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