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的2020:營收淨利在夾縫中增長,消費者業務增速驟降

亞太日報

text

“爭取明年還能發財報”已經成爲華爲每年業績發佈會上的一個經典梗,儘管有些誇張,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這家明星公司當下的困境——外部制裁導致核心業務增長遇阻,新興業務需要追趕時間,夾縫中求生仍是華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題。

3月31日,華爲公佈了2020年財務報告。財報顯示,受到疫情和制裁雙重影響,華爲2020年業績增長速度放緩,但基本實現了經營預期,其中銷售收入8914億元,同比增長3.8%,淨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3.2%。

分業務來看,華爲消費者業務營收4829.2億元,同比增長3.3%;運營商業務營收3026.21億元,同比增長0.2%;企業業務營收1003.3億元,同比增長23%。

分地區看,2020年中國地區營收5849.1億元,同比增長15.4%,佔比高達65%;海外收入3064.6億元,除中國之外,歐洲、中東、美洲、亞太地區收入均在下滑,主要原因是消費者業務無法使用GMS。其中美洲下滑最嚴重,下滑幅度達24.5%。

疫情和制裁下仍然保持增長的確難得,更難得的是,華爲仍然維持了佔總營收16%的研發投入。但這份財報也釋放出了一些危險信號,比如營業利潤下滑,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速驟降等。

華爲解釋稱,制裁和疫情的確給華爲帶來了影響,但華爲並不是一家追求高利潤率的公司。隨着疫情的恢復,華爲對明年的收入增長仍然抱有信心。

消費者業務承壓

制裁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華爲2020年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長3.3%,增速達到新低。過去五年來,由於手機業務大獲成功,華爲消費者業務實現了飛速增長,收入貢獻甚至超過運營商業務,是集團營收貢獻的主力。2016-2019年,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速分別爲36.2%、45%、31.9%和42%,而今年相比最高點時跌了近42個百分點。

供應鏈危機之下,手機業務首當其衝。自谷歌斷供華爲後,後者的海外銷量就受到重挫,臺積電等關鍵芯片供應商的斷供更帶來致命一擊。去年9月15日禁令生效之後,這些廠商就不能再爲華爲生產新的芯片。目前華爲所有的手機芯片都依賴當時所得的最後一批庫存,導致華爲手機嚴重缺貨,銷量下滑。

華爲的加速囤貨也導致其現金流下跌至低點。2020年,華爲經營活動現金流爲352.2億元,同樣是近五年新低。但華爲表示,不會因此削減研發投入,反而會加大研發力度。

Canalys報告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的中國市場,華爲(包含榮耀)手機出貨量爲1880萬臺。儘管其市場份額仍然維持第一,但已從2020年第三季度的41%下降至22%,而OV、蘋果、小米的份額均在增長。

手機是消費者業務的收入支柱。但壞消息是,隨着芯片庫存的消耗,這種下滑趨勢在2021年可能會更加嚴重。Counterpoint發佈的2021年2月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報告顯示,華爲的排名已經下滑至第五,份額僅爲4%。

在全球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華爲手機業務前路仍然是謎。華爲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在採訪中透露,儘管芯片供應緊張,但華爲仍將持續推出旗艦機型,也就是說今年的P50和Mate50或許仍然在路上。顯然,華爲當下採取的是一種拖延策略,儘量節省芯片的使用,保持手機研發投入與更新,再觀望其它出路。

芯片的制裁同樣影響到華爲其它部門,包括負責芯片設計的海思。過去海思設計的麒麟芯片曾是華爲手機最具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外界擔憂在手機芯片無法生產之後,海思的業務也將受到影響。不過胡厚崑表示,目前海思狀況仍然穩定,還有許多創新工作在研發當中。有種說法是,華爲將開啓芯片自主生產之路,但其多位高管都強調,華爲仍然保持與產業鏈合作的態度。

華爲一位中層曾告訴界面新聞,公司內部對未來制裁形勢的走向並不樂觀,也想過很多種最壞的打算,剝離榮耀就是其中一種。華爲財報顯示,出售榮耀業務爲華爲帶來了100億元的定金。

消費者業務並非沒有增量。胡厚崑提到:“手機只是消費者業務的一部分,去年儘管手機銷量下滑,但‘1+8+N”戰略下其它產品與服務的銷量有可喜的增長,讓我們對消費者業務仍然充滿信心。”不過,目前手機仍然是一切IoT設備的核心入口,如果華爲在手機覆蓋量上長期缺位,IoT產品的銷量同樣面臨危險。

尋找下一個“華爲手機”

運營商業務曾是華爲營收的主力,但去年增長几乎陷入停滯,增長率爲0.3%。一方面,受制於疫情影響,許多通信工程停工;另一方面,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英國等國家宣佈停止與華爲在5G建設領域的合作,導致華爲市場份額下跌。

兩大業務都面臨壓力,迫使華爲急於尋找下一個增長支柱。這家公司近一年的許多動作都在佐證這一點——頻繁宣佈與車廠合作,強調智能汽車業務的重要性;“常勝將軍”餘承東兼任雲與計算BG總裁,表示要加強終端與雲的打通;任正非頻頻到訪煤礦、鋼鐵傳統企業等等。以上都表明,To B業務被華爲視爲未來有力的增長極。

由於華爲一直是按客戶羣劃分收入結構,因此雲與計算業務收入也被劃入企業業務營收當中。2020年,華爲企業業務收入增速23%,貢獻了最強的營收增長,且比去年高出不少,展現出了較強的增長勁頭。

Canalyt報告顯示,2020年,華爲在中國公有云市場排名第二;在全球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第六,增速高達222.2%,爲全球增速最快。但有華爲員工向界面新聞透露,任正非的目標一直是第一,內部對華爲雲的期待“比現在高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除了兼任雲與計算BG總裁,還擔任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統一管轄兩個業務的投資決策關係。不難看出,這一調整的目的是加強終端、雲、智能汽車各方的打通,將華爲在終端領域的優勢和用戶體驗反饋到其它各個業務上,培養華爲獨特的競爭力。

不過,具體怎麼通、怎麼連,如何形成優勢,仍然需要進一步商討。一位華爲雲與計算BG員工對界面新聞表示:“內部掣肘仍然很多,組織和彙報關係混亂一直是老毛病,任老闆批評過很多次,餘總的調任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釐清這種障礙。”

至於造車,儘管華爲與北汽、長城汽車聯手的傳言不斷,但胡厚崑在採訪中再次重申華爲“智能汽車部件供應商”定位不變。曾與華爲合作過的一名車廠工程師對界面新聞表示,華爲發佈的“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可以視爲是一個車標,“該有的都有了”,但以華爲目前的客戶體量和產品落地程度來看,投入真正能夠反映到營收上,可能還要再等幾年時間。

智能汽車領域的對手正變得越來越多。隨着百度、小米等廠商相繼宣佈造車,華爲也必須鞏固自己的技術護城河,加強在行業內的話語權。

華爲消費者業務內部有一種說法,用手機業務的成熟思路來做產品,很多時候都能實現成功。這句話有一定道理——消費者業務的打法大多相似,品牌培育用戶忠誠度並不難。但To B業務的規則卻完全不同,華爲的慣用打法能否奏效,仍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