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龍:出境遊繁花似錦背後的經濟真相

APD

text

這次國慶長假,各國旅遊景點、購物天堂再一次感受了中國人的巨大購買力。作為一名經濟研究人員,筆者從這一年年出境遊的數據變化中觀察到,國人出境遊熱情高漲背後有四大因素在推動,而這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兩大潛在影響。且看下文分析。

四大要素影響出境遊的客流增速

首先來看我國出境遊客流的整體發展趨勢。

我國出境遊的快速發展開始於2010年,當時出境遊人數約5,000萬人次,到2017年出境遊人數達到1.31億人次。 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民出境遊人數是7,131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5%,實現了增速持續回升的勢頭,2018年全年有望突破1.5億人次。可見,我國出境遊仍處於高速發展的初級階段。

以上只是出境遊發展的數據呈現。而驅動國民出境遊熱情的因素,從國內外較為成熟的經驗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出境遊作為居民非必需消費支出,必然會受到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的影響。以日本和韓國為例,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之後,國民出境遊開始進入平穩期,此後出境遊客流增速與人均GDP增速同步波動的趨勢明顯,並存在一年的滯後期;同樣,2000年以來,韓國出境遊客流增速與人均GDP增速滯後一期、同步增長的趨勢明顯。

這種滯後一期、同步波動的趨勢可作如下理解:

當本年度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時,普通家庭通常會預定下一年出境遊計劃,這也充分體現了非必需消費支出滯後於收入但同步增長的特點。

同樣,我國出境遊與人均GDP的增長同步波動趨勢也較為明顯。2017年,我國人均GDP為8,806.49美元,出境遊滲透率為5.62%,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韓國基本相當。當前,日本出境遊滲透率穩定在14%左右,韓國大約為40%。由此可見,隨著我國人均GDP增長,出境遊滲透率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其次是人民幣匯率與境外購買力的變化。人民幣匯率和境外購買力的變化,是影響出境遊與境內遊相對價格的最直接因素。例如2010年-2015年,出境遊之所以維持高速增長,與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境外整體購買力不斷上升不無關係,而到了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港元和大多數國家貨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貶值,這也是導致當年出境遊增速創新低(4.3%)的重要原因。

具體來看,人民幣匯率對出境遊的影響有以下三大特點:

一是匯率波動對境外消費、購物的影響程度要遠遠大於對出境人次的影響,這在2016年人民幣對港元貶值、國人前往香港購物大幅減少現像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二是匯率長期趨勢影響要大於短期波動的影響,這是因為匯率短期變化難以預測,對旅客出境遊計劃難以產生影響,但匯率長期趨勢對出境遊支出的影響更為明顯;

三是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波動的影響,要大於人民幣與美元等貨幣雙邊匯率對出境遊的影響。例如,人民幣匯率指數保持穩定,儘管可能會因美元升值而出現被動貶值,但人民幣對非美貨幣可能既有升、也有貶,遊客可以在不同貨幣之間選擇人民幣購買力更強的旅遊目的地,從而保持出境遊客流整體相對穩定。

再次是地緣政治動盪、自然災害和社會安全事件等。旅遊目的地的政治和社會安全局勢、中國與該國的雙邊關係對於遊客的選擇會產生較大影響。過去幾年,對國人出境遊影響較大的非經濟事件主要有:

2009年4月,泰國爆發長達半年的大規模示威遊行;2010年4月,泰國政府軍與紅衫軍爆發衝突;2014年3月至7月,馬來西亞客機接連爆發事故;2016年泰國「零團費」等旅遊亂象。這些安全和市場秩序亂象,對中國赴東南亞的出境遊客流產生較大衝擊。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2012年9月日本釣魚島「國有化」使中日外交關係急劇惡化,導致2012年和2013年中國赴日遊客銳減。

2016年英國脫歐,2017年法國德國接連爆發恐怖襲擊,加上日趨嚴峻的難民潮,使2016年至2017中國赴歐客流大幅下滑。

2017年3月受薩德外交風波和朝鮮半島局勢動盪影響,2017年赴韓客流急劇減少。

最後是境外旅遊目的地對中國遊客簽證政策日漸寬鬆。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以及中國消費者境外購買力快速增長。我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簽訂了新的簽證政策,各國競相給予中國遊客簽證便利條件,這也助推了中國出境遊人數的迅速增長。截至2018年初,持普通護照中國公民可以享受入境便利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66個,其中包括12個可互免普通護照簽證國家,15個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免簽入境,39個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辦理落地簽證。另外,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日本、以色列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也向中國遊客推出1至10年期多次入境簽證。

境遊的繁榮帶來兩大負面影響

毋庸置疑,境外遊的繁榮是中國居民消費升級、國民福利不斷提升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國民出境遊的蓬勃發展,給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和國內消費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旅遊貿易逆差成為服務貿易逆差的主體部分。2017年服務貿易中,旅遊進口

(居民出境遊為主體)規模為2,548億美元,旅遊出口(外國公民入境遊)規模僅為387億美元,逆差額高達2,165億美元,佔當年服務貿易總逆差(2,395億美元)的比重高達90.4%,遠在金融服務、專利使用、電影進口等服務貿易逆差之上。

今年1-7月,旅遊貿易逆差規模仍高達1,413億美元,佔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比重仍在80%以上,不出意外,在國慶長假出境遊之後,2018年全年旅遊行業佔服務逆差比重還可能突破90%。換言之,旅遊服務貿易逆差成為2010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主導力量,也消耗了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

第二,居民購買力向境外轉移,是造成國內消費疲軟的原因之一。近年來,中產家庭逐漸成為出境遊的主力軍,而且每個家庭的消費支出與居民收入增長大體相當。由此,這些家庭的出境遊消費和境內消費必然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

據聯合國國際旅遊組織統計,2017年世界旅遊總收入為1.34萬億美元,其中中國遊客消費規模為2,580億美元,接近全球總收入的五分之一,是美國遊客消費總額的近兩倍。

又比如,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期間,大約10萬名中國遊客赴俄旅遊、觀賽,給俄羅斯帶來超過30億元的收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國內各種消費數據持續疲軟,雖然其主要原因是居民部門槓桿率高企、國內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性價比較低,但也與國民出境遊、境外購物一片繁榮不無關係。

撰文: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

原文:

https://cn.apdnews.com/business/890566.html

更多:http://cn.apdnews.com/

相片:亞太日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