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蔡晶
6月15日,中印邊防部隊在加勒萬河谷再次發生衝突,並致使人員傷亡。6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印度部隊於6月15日兩次越界挑釁,導致雙方邊防部隊發生嚴重肢體衝突,中方已向印方提出強烈抗議和嚴正交涉。
中印在加勒萬河谷等地的對峙已持續一個月有餘。雙方通過既定的外交和軍事渠道進行對話和溝通,6月以來,似乎出現了向好的態勢。雙方在進行外交部司長級對話、軍方多輪會談等形式的磋商之後,均表示雙方就妥善解決邊境問題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溝通,並達成了共識。6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印雙方正按照有關共識採取相應行動。
因而,此次中印再起衝突並導致人員傷亡的事件似乎發生得有些突兀。至少傳遞出三種信息。
第一,中印邊境問題具有複雜性,反覆性、短期內可能具有持續性。其妥善解決需要雙方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二,人員傷亡的情況提升了此次衝突的烈度,或致使邊境地區局勢乃至雙邊關係更加複雜。
第三,印度似乎仍未放棄藉由中印邊界問題謀局的意圖。
客觀來講,中印邊界存在爭議地區,兩軍部隊在爭議地區出現摩擦或衝突在所難免,應屬偶發事件,邊境整體局勢應當是穩定、可控,於大局無礙的。 但實際上,在中印邊境問題上,印度更爲敏感甚至極端,同時也始終存在着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僅頻頻在邊境地區挑釁滋事,甚至妄圖染指我主權地區,暴露出明顯的戰略野心。
若將中印邊境問題放置在中印關係的框架下來看,會發現邊境問題不僅是印度對華心態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印關係中的一個難解之結。 在對對方角色認知的問題上,中印之間存在明顯錯位。印度把中國視爲其謀求大國地位的戰略競爭對手和最大的潛在威脅,在地區安全問題上,絲毫不放鬆戒備和防範。印度近年來頻繁在邊境地區修路修橋興基建,也表明了對雙方在國力、軍事力量等方面所存在的客觀懸殊的極大擔憂。一旦感受到來自邊境地區的戰略威懾或軍事壓力,印度便可能採取冒進的行爲加以試探並試圖改變現狀。同時,中國的忍讓、以及一貫對其釋放的友好和善意,反而常常遭至歪曲和誤解。因此,外部環境的變動也不免在邊境問題上有所反應。
目前,印度面臨着境內的疫情持續嚴重的壓力。截至6月15日,印度的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33萬例,位居世界第四,對本國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即便如此,莫迪政府的民意基礎依然不減。這恐怕與當下印度在與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邊境問題上的表現有關。印度的“國家安全棋”鼓舞了國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氛圍,向民衆塑造了一個處於實現大國地位進程中的“自尊”、“強硬”、“堅決”的國家形象。
印度境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也促使了反中情緒發酵,一度出現了“移除中國應用”(Remove China Apps)的程序,因疫情帶來的非理性、因邊境問題帶來的國家安全情結又進一步催化了民族主義情緒。此次中印邊境衝突的人員傷亡事件或會更加激化這種情緒。
事實上,對於印度而言,愈是在危機時刻,愈是應當擯棄戰略思維中的投機和搖擺政策。 印度目前並不具備在大國博弈中游刃有餘的實力,更不應當寄望於在中美戰略博弈中謀取現實利益。一方面,中國既不是其想象中的那樣具有“國強必霸”的擴張性和侵略性;也不是其想象中的具有戰略保守性。另一方面,美國是在“美國優先”的前提下拉攏和利用印度,對印度而言,既不是一個可信賴的“全面的全球戰略伙伴”,也不是一個會在印中關係上給予印度無條件支持和幫助的可靠盟友。印度在邊境問題上頻頻動作,不僅無益於印度戰略籌謀的實現,反而會分散印度處理國內疫情、經濟、民生等主要矛盾的精力,使印度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受損。
總之, 對於中印這兩個相鄰大國而言,邊境的和平與穩定不僅是符合雙方長遠利益的一件大事,也是影響地區安全與穩定的一件大事。 中方的反應始終低調剋制,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兩國互不構成威脅、互爲發展機遇、不讓分歧上升爲爭端的基本立場和理念。在這次邊境衝突事件中,並未公佈衝突細節和我軍傷亡情況,或許也是出於淡化衝突,以中印兩國關係大局爲重的考量。而印度方面也表達了不將邊境衝突升級以及和平解決邊境問題的訴求和意願。據印媒6月13日報道,中俄印外長將於6月22日舉行視頻會晤。此次會晤成果如何,以及未來中印邊界問題的走勢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作者:蔡晶,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爲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