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人都期待着國慶檔六部影片會在9月15日統一開啓預售之際,多部影片的突然改檔,將原有的計劃全盤打亂。
其中,《奪冠》率先提檔,搶先起跑;《木蘭:橫空出世》延後兩天,避開鋒芒;《一點就到家》更是開啓了長線點映,將公映日期延後到了國慶檔中段,預備後發制人。
而這多部影片在檔期上的微調,與過去國慶檔影片統一固定在9月30日開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在無形中讓今年國慶檔的時間範圍更加“寬泛”。從9月25日《奪冠》公映,到《一點就到家》10月4日的公映日,國慶檔新片的公映起點被延長到了10天,而考慮到今年國慶檔後續影片的缺席,國慶檔影片也可以擁有極爲寬鬆的後續檔期環境,預計可以長線放映到10月22日甚至更久,“泛國慶檔”的概念也逐漸成形。
事實上,近兩年不少傳統大檔期都在進行着一定程度上的“求變”。今年春節檔前夕,多部新片提檔至除夕提前公映,打破大年初一統一開畫的“行業規則”。作爲歷史最爲悠久的賀歲檔,從2018年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開始,各大片方也在12月31日跨年檔這一概念上進行深耕,逐漸挖掘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約而同之間,中國電影正在走進“泛檔期”時代。
定義“泛檔期”
對於電影檔期的概念,大家早已熟知。
隨着內地影市票房大盤的逐年增加,檔期對於一部電影的票房表現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電影的檔期也越來越多,從十多年前僅有的暑期檔+賀歲檔兩大檔期,發展成目前春節、暑期、國慶、賀歲四大檔期以及包括情人節、清明、五一、端午、七夕、中秋在內的數個小檔期共存的格局。可以說,電影檔期的體量、地位是會隨着觀衆的消費習慣以及檔期爆款影片的出現而逐漸變化的。
而檔期時間的跨度,也不斷展現了其特殊“流動性”,促成了檔期“泛檔期化”的概念。其實,“泛檔期化”的概念,早在十多年前便已經形成。
十年之前,賀歲檔還是當之無愧的全年第一大檔期,但在賀歲檔的誕生之初,基本都是在12月中下旬,一般只是持續1-2周。隨着電影票房年度大盤的逐漸增加,越來越多擁有破億體量的頭部國產電影應運而生,在21世紀的頭個10年,70%以上的國產電影爆款,都誕生在賀歲檔。因此在賀歲檔原有1-2周的時間內,註定無法撐得下如此多的國產電影頭部項目,賀歲檔也在不斷地進行泛檔期化的拓寬,時間跨度向前伸到了11月中下旬,往後可以一直延續到2月中下旬春節結束,長度橫跨三個月。
而2013年以後,春節檔全面崛起,賀歲檔也正式與春節檔在概念上獲得了區分。這個一般情況下與傳統12月賀歲檔僅有1個月半月間隔的檔期,奪走了賀歲檔的光輝。隨着時間的推移,賀歲檔不僅僅失去了檔期王者的地位,甚至已經落後於原來的暑期檔、國慶檔等二排梯隊。
而原本落在第四梯隊的國慶檔,不僅僅反超了賀歲檔,從2019年開始還有着與暑期檔“一戰高下”的能力,雖然整體體量上因爲時間跨度不同,無法與暑期檔同日而語,但是在20億+影片的貢獻能力上,國慶檔已經完全不輸暑期了。
相比時間跨度更長的暑期和賀歲,國慶檔的優勢在於擁有着7-8天的法定節假日,擁有着極高的影片爆發力。但同樣,這也成爲了原有國慶檔的侷限所在——時間跨度太短,一般情況下,國慶檔只能容得下2-3部大體量影片同時爆發,如果一部影片在國慶檔被排到了第四、第五順位,由於檔期容量所限,很難取得超出預期的票房成績。這或許也是今年國慶檔泛檔期化,逐漸把時間拉長的一個原因。
在今年國慶法定節假日的10月1日到10月8日這八天內,預測大概只會擁有去年六成左右的票房大盤成績,不過隨着這次國慶檔在時間跨度上的增加,再加上上座率限制進一步放寬鬆到75%,最終國慶檔影片的總票房或許能達到去年同期的八成,這對於復工剛剛兩個月的內地影市來說,已經算是巨大的成功了。
傳統大檔期不必拘泥固有發行規則
中國電影的檔期、發行規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比好萊塢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已經持續了三四十年的全球發行規則,內地電影市場的一切發行規則可以說都是用來打破的。
從2013年開始,春節檔電影幾乎一直都遵守着了大年初一統一開畫的“行業規則”,在大年初一這一天,4-8部重量級電影同一天開畫競爭。從2016年開始,春節檔影片幾乎都不會選擇在公映前進行口碑的釋放,即便是大多數業內人士,也得等到影片公映後才能看到該片。
但是這一策略從今年春節檔開始被一一打破。首先,包括《緊急救援》《囧媽》《奪冠》在內的多部新片選擇提前進行大規模的路演、首映、看片活動,提前釋放口碑。其次,春節檔七部影片中,有三部選擇了提前一天公映,在除夕就與觀衆見面。
事實上,三部影片也基本符合提檔以便擴散口碑的基本發行策略,大年初一7部影片競爭激烈,而在排片壓力較小的大年三十提前釋放,一方面能夠提前在購票平臺開出較爲滿意的評分,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讓提前觀影的觀衆在春節這個高效的社交氛圍下,更好地向周邊受衆擴散影片的好口碑。
並且,縱觀臺灣和香港電影市場,春節檔的賀歲片,基本也都是在除夕當天進行公映的,符合華人“除夕也即是過年”的傳統。
雖然今年春節檔因爲疫情原因而整體荒廢,但種種操作也給未來春節檔發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果明年春節檔也會有2-3部影片提前開畫,除夕當天大盤預測至少能有3億量級,將原本可能只有3000萬量級的除夕翻了十倍,這對於影院來說也算是一個利好的消息。未來後年很可能也會有影片直接在宣發期或者正式預售之前就定檔在除夕公映,這對於春節檔的整體提升都有着明顯的提振作用。
甚至,未來春節檔也會出現部分影片,將春節前的那一段原本只有2000-3000萬單日大盤的“春運檔”開發出來,提前一週公映或者進行連續的點映,把春節檔的概念進一步拓寬。
而國慶檔也在不斷拓寬着本身的邊界,一般情況下,在國慶檔前一週很少會有影片定檔,因爲害怕會遭遇國慶檔多部影片集中開畫會對自身排片造成極大的衝擊。可是考慮到,一方面今年9月中下旬影片的極度缺乏,另一方面9月30日和10月1日這兩天,總共也僅有3部電影公映,並不會對《奪冠》在排片上造成“毀滅級”的壓力。因此,《奪冠》提前5天公映,不僅僅是基於自身電影的考量,還有的是,這套模式在實際操作上能獲得成功,那對日後大檔期的定檔策略,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020 電影檔期新形勢
可以說,中國電影原有的檔期佈局,與好萊塢進口片相輔相成。經過多年的佈局與摸索,已經形成了大檔期國產片扎堆公映,貢獻極高票房大盤。而好萊塢大片則分散在各個冷檔期,在普通週末保證着大盤的正常運行的一個穩定模式。
而因爲疫情而導致的好萊塢分賬大片的集體缺席,不僅僅對北美及海外影市會是毀滅級的打擊,對中國電影檔期格局,也將產生極大的衝擊。如果重大體量國產片依舊選擇固守國慶、賀歲等大檔期,那麼冷檔期則會真的出現“無片可放”的情況。電影局強行佈局幾部2-3億體量的經典重映片,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對大盤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之間的兩個月,又會重現工作日最多隻有三四千萬、週末勉強破億的的悽慘境況。這對於剛剛恢復到90%復工率的影院來說,無疑又是重大的打擊。
如今,泛國慶檔的存在也給予了這種現狀一定的緩解。在新的檔期環境下,影片不必過度扎堆,也可以在一個更爲寬鬆的環境中慢慢釋放。據悉,已經有部分中大體量的國產影片會計劃選擇在例如10月16日等普通週五檔期公映,即便是1-2周時間,也夠足夠票房釋放。而《金剛川》《決戰上甘嶺》《英雄連》等主旋律影片,也有望在10月底11月初陸續公映,在泛國慶檔之後,再掀起“抗美援朝紀念檔”。我們也期待更多的影片能夠在10月、11月陸續定檔,給內地影市的100%復甦再添一把柴火。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