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Hannah
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月8日,蘇州芭蕾舞團在北京爲觀衆獻上了《精品薈萃-春之祭》、《我的名字叫丁香》兩部作品共計五場演出。藉此機會,亞太日報獨家採訪蘇州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著名芭蕾舞演員李瑩,瞭解蘇州芭蕾舞團的幕後歷程。
李瑩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曾被選入中央芭蕾舞團任主要演員。1985年,李瑩在美國紐約第十三屆瑞士洛桑國際青少年芭蕾舞大賽中獲得約翰遜基金獎第一名,成爲中國芭蕾史上首個在國際比賽中奪冠的芭蕾舞演員,1992年應邀赴美國哥倫布市大都會芭蕾舞團工作。自1994年至2006年,擔任美國匹茲堡芭蕾舞劇院女首席主要演員。
2006年李瑩離開舞臺回到了家鄉蘇州,開始了她的芭蕾創編工作。蘇州芭蕾舞團成立至今,已先後創編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人偶情緣》《西施》《胡桃夾子》《卡門》《灰姑娘》《唐寅》《天鵝湖》等八部大型舞劇。在李瑩的帶領下,蘇州芭蕾舞團正在不斷地創新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
蘇州芭蕾舞團成立於2007年6月,是江蘇省唯一的專業芭蕾舞團。相較於中芭、上芭,蘇芭顯得年輕而富有活力。但在建團初期,蘇芭曾經歷過不少曲折。李瑩表示:“蘇芭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計劃內的孩子,我們要不斷努力去尋找可以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我們需要做出屬於蘇芭獨有的,演員能發揮所長的,可以被業內和市場接受的,能獲得政府支持和關注的作品。”
蘇芭紮根在蘇州,受江南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芭蕾舞的創作上也會加入一些“江南元素”。李瑩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從最初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到與吳文化有關的《西施》、《唐寅》。有些是我們刻意去尋找江南文化的風雅靈氣,而有些卻是在不經意間被感染的。我們的審美與貝聿銘的當代江南園林產生共鳴,簡約而國際化的理念在我們的作品中得以實現。所以,江南文化在我們探索的藝術作品中不是傳統的,而是一直要進步的。”
作爲一支年輕的芭蕾舞團,蘇芭非常重視年輕舞蹈演員的培養,在劇目的選擇和編排上也十分具有新意。在李瑩擔任藝術總監期間,蘇芭從21個演員到36個演員,一直是中國規模最小的芭蕾舞團。爲了調動每一個舞蹈演員的積極性,蘇芭不設主次要演員,不論資排輩,誰適合角色誰就上。李瑩說道:“我們一直不認爲蘇芭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這是學校的職責。蘇芭可以爲優秀的舞蹈演員提供機會和成長的平臺,我們關注每一個演員的發展,有時甚至能夠量身定製可以發揮他們特長的作品。”
作爲芭蕾創編者,自身需具備一定的演員經歷。而14年在美的演員經歷讓李瑩有機會接觸不同風格類型的舞蹈,親身體會各種流派和各類編導的作品風格。“這些積累豐富了我對舞蹈語彙的瞭解,這些都對我後來創作自己的作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創作具有本土江南文化特色作品的同時,我們還改編創新了古典芭蕾舞劇《葛蓓麗婭》《胡桃夾子》《灰姑娘》《天鵝湖》等。之後我們會更注重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使經典成爲留有時代印記的創新產物。”李瑩談道。
最後,李瑩特別強調,藝術沒有國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朱麗葉》可以發生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不管是《西施》、《唐寅》還是《卡門》,舞臺藝術作品要以人爲本,挖掘人性共通的本質。只要不違揹人性的本質,《西施》、《唐寅》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地方。做好“民族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平衡還有賴於編創者視野和審美。具體到用什麼樣的舞蹈語彙,什麼樣的音樂,舞美服裝風格色調,從直覺到感官,是每一部作品必須要經歷的。當這些中國題材的故事可以以一種國際化的姿態和格調來呈現,那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