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生效,互利合作邁入新階段

亞太日報

text

3月1日,中國和歐盟簽署的《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該協定歷經了8年22輪正式談判和上百次非正式磋商,於2020年9月14日正式簽署。談判過程之所以如此漫長,是因爲該協議涉及產品和國家較多,不僅僅是中國與歐洲主要國家要達成一致,歐盟內部也要經過層層表決通過。

中歐雙方在這次《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中均實現了獲益。對中國來說,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與食品進入歐洲市場,中國首批有100個地理標誌將受到保護。這其中近三成是茶葉產品,也有包括宣紙、蜀錦等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商品。而歐盟的包括香檳、巴伐利亞啤酒、帕爾瑪火腿以及馬吉那山脈橄欖油等商品,也在這次協定中受到保護。

對於歐盟國家來說,中國龐大的市場是很多農產品與食品行業所向往的。去年歐盟對華農產品出口貿易額達到170億歐元,約佔歐盟對華出口總額的十分之一。這項協議簽訂後,歐盟國家的農產品將會有更多機會進入中國市場,因此這項協議也深受歐盟商界的歡迎。

此外,知識產權保護也是這次協定的主要內容,雙方可使用對方的地理標誌官方標誌,這在國際合作中尚屬首次。對於農產品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地理標誌是識別產品來源於唯一地區的標誌,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重要類型。有些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以靠商標,但也有一些產品的知識產權體現在地理標誌上,甚至對商標如何使用這樣的地理標誌也有特定要求。該項協議與《中歐投資協定》一樣,可以幫助中國規範市場,也可以爲歐盟相關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掃除後顧之憂。

歷經八年簽署的這項協定,反映出中國開放融入國際市場的決心,以及中國對於知識產權越來越重視。只有解決好知識產權等問題,才能創造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既能夠保證國外產品的流入,也能夠爲中國消費者提供更有品質的產品與服務。

這次協議的達成,與中歐雙方在相關領域的一致立場密不可分。雙方都是全球自由貿易以及多邊主義的主要倡導者,在當前逆全球化與保守主義盛行的時代,不斷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聯繫,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也是中歐雙方爲推動全球經濟合作做出的表率。

中歐之間日益增強的經濟聯繫,是中歐關係密切發展的基礎,進入2020年,中國成爲了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該年度貿易額增長4.9%,這也是爲何雙方能夠在歷經8年談判後終於達成協議的重要原因。

這次協議生效後,未來4年也將會有175個地理標誌完成保護程序,助力中歐雙方不斷塑造新型的中歐互惠性關係!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