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海外記者 Imdad Hussain
編譯 阿拉丁
在20世紀50-60年代,美國著名的民權運動是一場爭取社會公正的鬥爭,目的是爲黑人在法律下獲得平等的權利。內戰正式廢除了奴隸制,但並沒有結束對黑人的歧視。整個黑人羣體繼續遭受種族主義的毀滅性影響,尤其是在南方。
馬丁·路德·金在爭取民權方面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他於1954年進入蒙哥馬利進步協會的領導層,爲1964年民權法案的批准做出不懈的努力。約翰遜總統在1965年簽署投票法案,並將1964年的民權法案進一步立法,馬丁·路德·金也參加了此次會議。
此次弗洛伊德之死引起的大規模遊行是自1968年以來美國最動盪的時刻。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和政府的各種防控措施未能組織反種族主義和警察暴行的抗議活動在全球範圍內舉行。他們不僅抗議警察對有色人種的暴力行爲,還抗議在健康、教育、就業等方面的歧視。
從殖民時代開始,美國就一直存在種族主義。當時白人已獲得法律上、社會上認可的各種權利,而其他種族和少數裔羣體卻不能享有同樣的權利。在整個美國曆史上,歐洲裔美國人在教育、移民、投票權、公民身份、土地購買和刑事訴訟程序方面均享有特權,而非洲裔美國人在政治、經濟、自由方面卻受到種種限制。
20世紀中葉,儘管種族歧視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明文禁止,人們也認可這在社會和道德層面是不可接受的。但種族政治仍是一個主要現象,種族歧視依然發生在就業、住房、教育、貸款等社會經濟各個方面。
1991年8月,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皇冠高地附近,一名黑人兒童在汽車事故中喪生,導致持續三天的騷亂,近200名官員和平民受傷。
1991年3月,非裔美國人羅德尼·金因超速駕駛,被警方截停後拒捕,遭警察羣毆。一年後法院裁決涉事警察無罪。這引發了1992年4月發生在洛杉磯的暴動。六天的暴力衝突造成50人死亡和約1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
2014年8月,手無寸鐵的非裔美國青年在密蘇里州弗格森被一名白人警察開槍打死,隨即引發了全美抗議。隨着防暴警察的到來,抗議活動變得暴力,出現了幾次搶劫潮。
2015年,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一名25歲的非洲裔美國人在警察拘留期間受傷後死亡,於是在該地區爆發了抗議活動。政府不得不宣佈該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召集國民警衛隊、實施宵禁。示威者朝警察扔石頭,商店被搶,建築物和汽車被燒。
聯合國和一個名爲美國人權網(US Human Rights Network)的非營利組織都表示,美國的歧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擴展到所有有色人種。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儘管普通美國人的看法已發生了巨大改變,但仍有很多人承認他們有時會歧視別人。
儘管有人把2009年至2017年奧巴馬當選總統視爲美國進入後種族時代的標誌,但在過去的十年裏,美國仍面臨來自上流社會的種族歧視,他們呼籲把少數族裔轟出美國。
這只是冰山一角。美國的雙標政策盡人皆知。雖然美國聲稱自己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經濟,構建更美好的世界,但它始終將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並用自己的霸主地位欺壓其他國家,這與民主原則完全相悖。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