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北海航線(Northern Sea Route)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可繞過印尼與馬來西亞之間的戰略瓶頸位,但環境威脅仍然存在。
亞洲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安全問題之一,就是原油貨物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航行的潛在瓶頸。
中國、日本和南韓早已意識到這海上致命弱點,亦是中國在南中國海建立軍事基地和派遣潛艇進入印度洋的其中一個原因。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俄羅斯北海航線和北美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的冰川正在融化,俄羅斯、挪威、格陵蘭和加拿大向亞洲運送石油的時間更短、成本更低,有助緩和持續對亞洲構成的安全威脅。全球暖化也使石油從阿拉斯加運往中國變得更加容易。
北極專家Rockford Weitz告訴亞洲時報(
ATimes.com
) :「北極航線降低了中國、日本和南韓的石油供應中斷的危機。現時運輸船隻可以通過北海航線,繞過馬六甲海峽及其安全問題。」
有科學家指,北極擁有世上最大,且尚未開發的天然氣儲量和最後未被開發的石油儲量。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北極地區可容納高達900億桶未開採石油。
分析人士稱,如果北海航線用於連接北歐與中國,台灣、南韓和日本以及通過中東地區的蘇彝士運河航線,航距將縮短40%,燃料亦減少20%。
然而,新航線的隱憂包括可能會發生災難性石油洩漏事件。北極國家的搜救能力有限,加上在這麼偏僻、荒涼的水域,應付大型油輪漏油的資源也較少。
Weitz警告說:「北極石油生產的最大障礙是漏油的威脅。任何清理工作都將比2010年在美國墨西哥灣發生的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那次石油洩漏事件更糟。」他指,英國石油公司在那次事故中洩漏了超過1.3億加侖石油,造成逾170億美元的環境破壞。
北極理事會(The Arctic Council)是負責監督北極及其八個成員國的政府間機構,於2013年簽署了一項關於合作應對北極重大石油洩漏問題的具法律約束力協議。
批評者認為,這樣的合作步驟只是一個開始,鑑於缺乏基建、知識和應對北極重大漏油事故的準備功夫,當局必須採取進一步行動。
撰文:評論員Doug Tsuruoka
原文:
http://www.atimes.com/article/arctic-sea-routes-ease-malacca-strait-security-issue/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