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中美關係怎麼走

APD NEWS

text

中美關係是自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之一。在印尼巴厘島G20峯會上,雙方領導人就中美關係中的戰略性問題以及重大全球和地區問題進行了坦誠與深入的交流。歲末年初,《亞太日報》組織“中美關係的現狀與未來”主題沙龍,邀請頂級專家、知名媒體人探討疫情後中美關係的走向。

沙龍由《亞太日報》總編輯劉莉莉主持。她說,疫情三年來,與會嘉賓持續對國際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是國際關係研究和國際新聞傳播領域的寶貴財富,期待大家爲中美關係的未來關係發展建言獻策。

《亞太日報》董事長金文勝在致歡迎辭時說,《亞太日報》創辦11年來,始終秉持全球視野,傳播中國理念。探究中美關係應該拋去個人情緒,理性研究將兩國關係處理好的方法路徑,既要找到兩國利益共同點以求合作,又要找到制約對方的關鍵抓手。

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現代院研究員陳向陽認爲,在與美國的競爭與合作中,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十分重要,並在二十大報告中被重點提及。當前世界正處於“新多極”格局,是以美、中、歐、俄爲中心的“不均衡多極”,要善於利用多極外交;中美博弈正處於“競合博弈”,全方位競爭與局部合作並存,合作是引導中美關係良性發展的重中之重。面對美國全政府、全領域、全球性對華遏壓態勢,我們要以“總”的思維應對,即統籌發展安全,博弈重點領域、協調各部門力量,將競爭重點放在周邊安全、科技競爭、規則制定上。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於強指出,美國新任議長麥卡錫一定會在2023年4月前訪問臺灣,臺積電前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最根本目的是將臺灣芯片領域頂尖技術人才遷往美國。他還介紹了自己對劍橋分析公司對網絡用戶進行人格分析的研究。

著名軍事專家、《亞太日報》軍事評論員胡小刀說,中美軍事關係被稱爲當今世界上最重要、最複雜、受制約因素最多的雙邊軍事關係之一,也是兩國關係發展的“晴雨表”。建交40多年來,中美軍事關係大致以十年爲一個循環,先後經歷了“蜜月期”、“動盪期”、“磨合期”和“對抗期”4個階段。疫情這三年,中美軍事關係經受了美方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

此外,兩次前往巴勒斯坦駐外的新華社主任記者趙悅、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後、助理研究員文晶、新華網編委、海外傳播中心負責人楊定都、新華社環球雜誌採訪部副主任劉娟娟等多位知名媒體人也探討了海外輿論傳播的態勢。

亞太貿易協定工商會執行主席王燕國也出席了沙龍。他說,中國應當找準自身定位,身處亞太就必須經營好與亞太國家的關係,提出中國版“亞太戰略”,塑造自身“亞太影響”。同時充分發揮媒體、企業、國際組織及民間交流的力量,廣交國際朋友,凝聚合作共識。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