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海外記者 I. Hussain Janjua
編譯 艾仁
中國爲推動經濟增長而不斷積累的債務一直讓西方國家不安,同時也引發人們擔心,擔心中國有天會崩潰。如果真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它會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又該如何防範這種可能性?
雖然國有制對經濟確實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中國決策者、工人和企業表現出的活力感、樂觀精神和獨創性讓人放心。中國銀行過去十五年裏在政策創新方面的領先地位也讓人相當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很依賴債務的積累,即信貸的快速增長來推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中國的儲蓄率很高。要把儲蓄率轉變成需求,他們可以將錢借出海外,然後這些錢再以出口需求的形式回到中國經濟。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將這種方法運用得非常成功,他們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更是如此。
從2008到2015年,中國借貸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140%攀升至250%。放眼全球,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承擔如此沉重的債務。因此,人們擔心中國短期內舉債過多,一旦出現壞賬,銀行將面臨重壓。
金融危機就是由不良貸款和資金的消失,或銀行資金的枯竭引發的,但這對中國而言不是問題,因爲它的儲蓄率很高。由於很難將錢帶出國,銀行擁有大量的資金基礎。即使隱性壞賬增加,中國銀行也不會倒下。
企業依賴信貸,且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維持自己的償付能力,因而走向破產。他們放走工人,需求也隨之消失,你會產生一種需要自給自足的感覺,就像我們在08年經歷了雷曼危機的美國身上看到的那樣。
正是由於這種經濟連鎖反應,美國金融體系在2008年至2009年間崩潰,並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給歐洲銀行、日本銀行和拉丁美洲銀行帶來了麻煩。之後,美國需求的下降帶來了第二波影響。因此,所有這些國家都先經歷了金融衝擊,然後又因美國需求的消失經歷了實體經濟衝擊。
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金融聯繫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世界上沒有多少企業,也沒有多少銀行與中資銀行有非常密切或重要的聯繫。正因如此,如果中國的金融體系崩潰,這種崩潰不會立即產生經濟連鎖反應。
另外,中國的國有部門可以充當一種反週期緩衝的工具。如果私營部門不招人也不投資,政府可以指示國有部門保留其僱員並加快投資項目。
因此,爲了繼續增長,中國需要設計一系列相互促進的改革措施。中國需要恢復信貸增長與實體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繫,以便可以在不大幅增加現有債務和槓桿水平的情況下實現增長。中國也需要繼續完成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服務”的轉型。
此外,中國還需要改善國有部門和私有部門的關係,並加快過渡進程,因爲其中許多內容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因此,不要擔心中國,要對它保持樂觀。雖然中國經濟可能因疫情而萎縮,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能力應對各種挑戰。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