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之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兩大重點任務如何實現

亞太日報

text

2月5日,21世紀以來第1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於正式發佈。

2020年是一個特殊年份,也是一個關鍵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黨中央認爲,完成上述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質量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農”工作成效。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要完成今年的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還有一些最後的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還有一些突出的短板必須補上。

韓長賦稱,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複雜局面,穩住農業基本盤、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至關重要。

“三農”短板關係到脫貧攻堅戰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截至2019年底,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9500多萬,平均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770個貧困縣已經或擬摘帽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

目前,預計還有300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還剩下50多個貧困縣尚未摘帽。

文件提到,脫貧攻堅已經取得決定性成就,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已經脫貧,現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階段。

在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這些貧困的最後堡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深度貧困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條件薄弱、發展滯後、公共服務不足,是多年想啃沒啃下來的硬骨頭。必須集中力量進行強力幫扶,確保如期脫貧。還有一個是特殊貧困羣體,也就是老弱病殘等困難羣體,對這類缺乏勞動能力的羣體,通過統籌各類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因此,在這一年,既要完成好剩餘脫貧任務,重點是在普遍實現“兩不愁”基礎上,全面解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同時,還要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對於多種扶貧方式,比如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等,和房地產關聯最大的是易地扶貧。從概念上看,易地扶貧是指將生活在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其他地區,並通過改善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和拓展增收渠道,幫助搬遷人口逐步脫貧致富。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稱,當前全國脫貧工作主要在縣一級,後續類似工作開展,勢必釋放更多購房需求,尤其是目前全國各縣城還處於去庫存的階段,類似需求有助於縣城去庫存。

然而,到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之後,脫貧攻堅戰的重心,也將轉向“相對貧困”。文件還提出,要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小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絕對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問題解決之後,並不意味着貧困的消除,貧困問題還會以相對形式存在。在未來的扶貧工作中,“相對貧困”會成爲核心內容。

要解決相對貧困,李小云認爲,主要是緩解和縮小城鄉差距,根本在於基本制度的建立。其中,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長效機制的核心,比如教育、衛生、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城鄉差距問題,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加以解決。

與此同時,文件還着重強調,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一號文件補短板,延續了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的思路。“短板”是一個相對概念,一方面是相對於城市,農村存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另一方面是相對於全面小康的標準,現階段的農村領域存在短板。然而,對於當前要補的短板,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還是要從現階段發展階段出發。

由於今年在武漢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也引起中央重視。

葉興慶稱,這次疫情的爆發和蔓延,暴露了整個國家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短板。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今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對醫療公共服務和衛生方面進行較大推動。

此外,在鄉村治理方面,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面對突發事件,對疫情的恐慌中,恐慌有餘,人文關懷不足,充分暴露了農村傳統文化中一些落後的東西,封路、對外地人的排斥、對返鄉農民工的歧視排斥,包括標語口號等。

葉興慶認爲,下一步在鄉村治理中,要針對這次暴露出來的問題,採取相應措施,加強科學知識的普及,着重提高農民的公民素質、科學素養、衛生素養等。

不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補短板任務,重點是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不是完成現代化的短板。葉興慶稱,補短板必須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把當務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和“一刀切”。

豬糧安天下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中央也多次提出,“要下大力氣抓好糧食生產”,“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

文件將穩定糧食生產、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分別單列,強調“三農”壓艙石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9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長0.9%,創下歷史最高水平。這背後是糧食單產水平的提高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下降。一降一升的背後,折射出來的是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今四年來的改革成效。

自非洲豬瘟以來,我國生豬產業受到嚴重影響。由於豬肉佔我國居民四大肉類(豬、牛、羊、禽肉)消費比例的62%~63%,生豬供應的多寡直接影響着我國肉類供應,並影響整個肉類市場價格。

2019年12月6日,農業農村部印發《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並且提出“確保2020年年底前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復正常”的目標。

葉興慶稱,生豬產能的下降,主要原因是養殖戶,擔心非洲豬瘟疫情不敢養,提前出欄不敢補欄。如今,一號文件把生豬單獨列出來,推動恢復生豬產能,是針對當前一個階段突發性農產品供求失衡的問題,尤其今年是建成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要讓老百姓能夠吃上肉。隨着非洲豬瘟得到控制,在市場價格的刺激下,養殖戶補欄的積極性已經上來。不過,生豬的週期性很長,要恢復到過去產能,恐怕還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稱,截至當前,生豬產能恢復形勢良好,能繁及後備母豬數量增長明顯。隨着2019年8月之後,補欄的後備母豬或肉豬轉產後備母豬產能釋放,2020年春節後陸續進入產仔期,且經過6-7月份仔豬育肥,2020年4季度可以陸續出欄,大豬出欄量將有望逐步恢復到正常年景的8成左右,生豬產能穩步恢復,疫情穩定情況下,預計2021年,中國內生豬產能將恢復到正常年景水平。

他提到,當然,新冠肺炎疫情,對生豬產業影響較小,但已經嚴重影響到肉禽、肉雞、水產品。此外,春節前後一個月,是肉類需求旺季,佔全年肉類消費15%左右,高出正常月份。需求主要來自於餐飲、居民拜訪親朋好友聚餐,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期間肉類消費銳減,預計全年肉類消費將出現5-8%左右下降,一定程度減輕豬肉供應壓力。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