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艾仁
中國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在很長時間內都相當成功,但隨着奧密克戎變種毒株在上海迅速擴散,同時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放寬防疫政策“與病毒共存”,中國嚴格的防疫政策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
路透社的報道指出,疫情初期,對於居家隔離等防疫政策,中國人民表現出了衆志成城的抗疫熱情,但眼下疫情已持續了兩年多,一些民衆出現了“審美疲勞”,試圖“躺平”,特別是在一些家庭缺少食物等日常生活所需物資的情況下。
中國當然意識到了不足之處,在呼籲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時,正着力解決這些問題,比如,京東承諾重點加大食品、母嬰、藥品等物資的供應力度,並加大生鮮食品庫存儲備。餓了麼也宣佈已新增2800名騎手重返崗位,努力解決最後1公里、最後1百米配送瓶頸。
除了民衆的情緒,外媒還注意到“動態清零”對經濟的影響。BBC的報道指出,相較於之前的變種,奧密克戎的傳染性更強,但毒性更弱,嚴防死守正變得越來越困難,也越來越不划算。正因如此,再加上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不少歐美和亞洲國家都已經選擇了“與病毒共存”。
荷蘭國際集團(ING)估計,倘若上海的封控措施持續到本月底,全市GDP將損失6%左右,並對全中國GDP帶來約2%的損失。爲此,該集團將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預測從5%下調至4%,將中國全年增長預測從4.8%下調至4.6%。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宋錚最近與幾位學者進行的聯合研究顯示,雖然對上海這樣的一個特大城市實施封鎖將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但武漢之後的封城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明顯低於此前,即使在疫情相當嚴重的情況下,也就是說,中國的確在“以更高的水平、更小的社會成本”來控制住疫情。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則指出,雖然奧密克戎死亡率低,但是傳播力強,如果大規模發生,會失去很多生命。因此目前來看,中國來還是應該堅持動態清零,逐步開放。
此外,西方媒體和分析人士還關注中國“清零”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分析人士告訴美國之音,如果無法快速實現“清零”而繼續封城,將會造成全球供應鏈的混亂,連累到現在已控制住疫情、正要全力復甦經濟的美國與歐洲。如果歐美的經濟增長因此變緩,又將回頭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增長。
另據德國之聲報道,中歐商會主席伍德克警告說,作爲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如果中國患個小感冒,世界其他地方的供應鏈都會大病一場”;如果中國的供應鏈受到打擊,全球許多商品的供應、價格和選擇都會受到影響。
部分外媒認爲,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是因爲老年人口的疫苗接種率偏低。中國國家衛健委上個月曾表示,雖然87%的總人口接種了疫苗,但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51%接種了兩劑疫苗,20%接種了三劑疫苗。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爲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大規模感染仍可能造成醫療系統癱瘓,尤其是當前還沒有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
在全球媒體和專家持續關注中國疫情之際,美國國務院9日宣佈,鑑於上海確診病例的激增以及防疫政策的限制,美方批准駐上海總領事館的非必要人員“自願離開”,並建議美國人不要前往上海等地。
對於美國的“無端指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當天迴應說,“中方防疫政策科學有效,我們對上海等地戰勝新一輪疫情充滿信心。對於外國駐華外交領事人員涉疫問題,中國有關部門和地方已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儘可能提供協助和便利。”
注意到美國指手畫腳的不只中國。本月早些時候,在被《華爾街日報》問及美國認爲中國“動態清零”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中國的國產新冠疫苗不是最有效的疫苗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直言,“太平洋區域比美國更尊重中國的做法”。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