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或加劇國際輿論不平衡

亞太日報

text

編者按

4月7日,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行主題爲“疫情下的國際格局”線上金臺沙龍。會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賈秀東表示,國際輿論場上“西強中弱”的不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在此次疫情中體現地更爲明顯。他指出,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中國不僅遭受疫情衝擊,同時還要面對一些西方輿論的“攻擊”。但是,一些西方輿論對華污名化抹殺不了中國抗疫形象的核心內涵,在西方科學界牽頭之下,一些西方輿論也在反思:此次抗疫中,中國做對了什麼?

近年來,中國國際傳播戰略的全球化佈局不斷完善,國際傳播能力日益提升。但放眼國際輿論,“西強中弱”的不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在國際輿論場上,針對中國的不實論調一直大有市場。在此次疫情報道中,國際輿論在關於中國抗疫形象的塑造方面體現更爲十分明顯。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中國遭到疫情的衝擊,同時還要遭遇西方一些輿論的攻擊。隨着疫情在全球暴發,一些國際輿論忙於“甩鍋”,借病毒來源和疫情產生祭出“中國責任論”“中國道歉論”“中國賠償論”等論調。當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歐美多國疫情急轉直下之時,這些輿論又開始質疑中國疫情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似乎中國抗疫成果令人難以置信,有的輿論甚至把中國對外醫療援助稱爲帶有地緣政治目的的“宣傳”。這一波波的涉華負面輿論,不僅來自於西方一些政客,也來自於西方一些主流媒體以及自媒體。隨着全球疫情數據居高不下,中國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或將更加惡劣。

此類抹黑論調此前也曾以各種形式存在,在這次疫情報道中,國際輿論對華的誤讀、誤解甚或歪曲、污衊,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有以下四點:

一是意識形態偏見。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人,往往透過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發生的一切,用西方的價值觀來判斷中國的行爲。在他們看來,中國武漢“封城”、民衆隔離是“不講人權”,建設方艙醫院是搞“集中營”,以“全政府、全社會”方式應對疫情是“強化威權”。他們動輒給中方制度扣上“不透明”的帽子。

二是種族主義驅使。近代以來西方的種族優越論在一些人那裏根深蒂固,時不時會顯露出來,個別政客借疫情對中國污名化就是對種族主義的迎合和助推。

三是選票政治需要。不論國內國際發生了什麼,一些西方政客最爲看重的是選票,爲了迎合一部分選民和輿論,不惜誤導民衆,靠“甩鍋”來擺脫抗疫不力的質問。

四是狹隘競爭心理。西方一些輿論總是對中國國力上升、國際影響擴大抱有警惕乃至敵視的態度,這是一種典型的“零和”遊戲思維。

這些論調十分有害,實際上是既害人又害己的“雙刃劍”。不僅中國是受害者,而且這些論調的來源國也難免深受其害。一方面,對中國污名化會影響國際抗疫合作的氛圍,妨礙國際抗疫協作的進展。特別是一些藉助個案進行的無端炒作,誤導國際輿論,可能使一些國家民衆對來自中國的幫助產生牴觸,也會挫傷中方企業和個人提供幫助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中國搞污名化,也會使這些國家對疫情蔓延的規律性、嚴重性和危害性認識不清,對中國的抗疫經驗熟視無睹,進而誤導本國民衆,最終導致疫情蔓延。

事實勝於雄辯。隨着時間的推移,客觀、理性評價中國抗疫的聲音正在增強。特別是在中國抗疫形勢趨好、歐美一些國家疫情防控漏洞百出的時候,不少科學家、學術界輿論接連發聲,疾呼“中國是對的”,要借鑑中國的抗疫經驗。近期,彭博社美國版在專欄上發佈文章《世界各地抗疫方式正與北京方面步調一致》,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表示“在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我們就知道疫情會到來,中國疫情所傳遞出的信息非常清楚”……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科學界牽頭之下一些西方輿論也在反思:在這次疫情中,中國做對了什麼?

用事實說話,憑真誠做事。積極抗擊疫情、開展國際抗疫合作,中國展現的速度、力度、擔當和責任,構成了抗疫期間中國國際形象的核心內涵。一些西方輿論對中國的污名化抹殺不了中國抗疫形象的這一核心內涵。在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取得抗疫積極成效,不僅爲世界提供了經驗和借鑑,也爲世界抗疫提供了信心和支持。

當前,全球疫情的蔓延仍然是複雜、多變的,對此人類不應也不會退縮。值此危難時刻、緊要關頭,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守望相助、密切合作。

儘管“西強中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在短期內無法發生根本性變化,但中國會坦然面對一些西方輿論的質疑與抹黑,繼續做好自己的事,並同國際社會開展真誠合作。中國相信,實幹和事實是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構建中國抗疫形象的最好方式。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