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Amanda
通貨膨脹,勞動力短缺,供應鏈問題,奧米克戎病毒(Omicron),黨派之爭,政治僵局,拜登的不作爲和特朗普的咆哮……看了這些,很多美國人對國家,尤其是對經濟感到失望也不足爲奇了。然而,美國《時代》週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經濟數據正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走向:它正在上升。
雖說新聞本身不是任何問題的罪魁禍首,但它的主旨還是會突顯出一定的情感導向。在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宣佈不會爲“重建美好未來計劃”(Build Back Better, 簡稱BBB計劃)投票後,隨着新冠疫情的反撲引起的焦慮,加上大量的社會支出,這種灰暗前景給人帶來的不確定性,接下來幾個月的新聞內容應該不會有很大改變,情感導向也不會變得更積極。
但是當你倒退一步看,事情會變得不太一樣。我們用來衡量經濟發展的幾項指標幾乎和前幾年的一樣好,甚至更好,可以說,比從二十一世紀初至今都要好。GDP增長率,失業率,平均工資水平都在逐漸回到正軌,失業率大約在4%,即使是像紐約這樣拖後腿的地區都保持了多年的低失業率;GDP預計在2021年增長5.5%,這是自1984年以來的最佳水平;經濟金字塔底端人羣的工資增長第一次被注意到了。實際上,工資上漲的速度比通貨膨脹——也就是會抑制它上漲的因素還要快。
通貨膨脹對收入少的人打擊最大。假如你的生活已經捉襟見肘了,那麼每次加油不得不花10到20 美元,再花5到10美元買吃的,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過即使通貨膨脹水平在十一月提升到了6.8%,低工資收入人羣的平均工資還是增長了8%,因爲僱主們都爭先恐後地想要滿足快速上漲的產品和服務需求。這一趨勢可能會因奧米克戎病毒而減緩,但經濟繁榮發展的需要,和被抑制的市場需求大概不會讓它停下來。隨着許多大公司提高了最低工資,而工作崗位仍有空缺,毋庸置疑的,低收入人羣即使是在通貨膨脹的大環境下還是能過得更好一些。
此外,不像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經濟滯脹,或是八十年代早期的兩位數通貨膨脹,當今的通貨膨脹就是在經歷疫情這一年的選擇性消費後,更多的人想花更多錢同時來買更多的商品或是服務。這就意味着,現在的通貨膨脹就是政府支出的副產品,既是用於緩衝疫情給社會帶來的經濟困難,也是爲了讓窮人和富人都能擁有更多的收入。如今的通貨膨脹不過是強大的經濟體系的副產品,而不是經濟困難的先兆。當然,這不意味着通貨膨脹就完全沒有傷害,也不代表它不會造成經濟動盪。從這個角度來講,通脹更像是肥胖:這是營養過剩的症狀,而不是即將到來的收縮或短缺的徵兆。
但是公衆情緒和新聞裏的敘述不會反映這些數據。公衆對經濟發展情況的理解和實際的經濟數據之間的巨大分歧,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過去的20年讓美國民衆很難對未來抱有信心。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人對他們的經濟還是充滿信心的,但從科技泡沫開始到2000年持續的經濟衰退,很難讓他們繼續這麼想了。在經過這麼多年的低迷之後,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終於在2020年一月又達到了一個高點,幾乎回到了和九十年代初相同的水平。但緊接着,新冠疫情爆發了。
實際上,過去的二十年就是一連串的挑戰,正在逐漸削弱美國人的信心,它們讓這個曾經極度樂觀的國家變成了一個長期悲觀的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經濟的不安也就說得通了。另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富人變得更富,中層收入的人逐漸維持不動,而底端的窮人還在一如既往地掙扎。加上中國的崛起動搖了美國全球經濟霸權的地位,使這個長期以世界經濟霸主地位自居,且引以爲豪的國家,陷入了一種混亂的窘境。
這不都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儘管經濟數據看起來很漂亮,它們依舊掩蓋了深藏着的動盪和變化——這些通常是極具破壞性的。技術給生活帶來改變的速度往往大於我們適應它們的速度,這些通通都不會顯示在GDP或者是就業人數這樣的數據裏,卻無時不刻不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體驗。
數字無法告訴我們所有事,但它們確實可以描繪出一段時間的趨勢,而最近,大部分的趨勢都是清晰而樂觀的。當我們進入2022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經濟層面很少有這麼好的情況,然後承認現狀比大多數人一年前所恐懼和預測的要好得多。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