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政局亂象背後的深層原因

亞太日報

text

近日,吉爾吉斯斯坦因議會選舉引發政局動盪。團結黨等四個政黨得票率超過7%進入議會,而反對派政黨的支持者則對選舉結果表示質疑,衝擊並佔領了集總統府和議會辦公地爲一體的政府大樓“白宮”,要求重新選舉。目前,吉總理和議長相繼辭職,中央選舉委員會則認定選舉結果無效。

中亞五國之一的吉爾吉斯斯坦曾爲蘇聯加盟共和國,自1991年獨立後政局一直處在週期性動盪中。首位總統——科技專家出身的阿卡耶夫在2005年“鬱金香”革命中被反對派推翻,隨後上臺的巴基耶夫總統於2010年遭遇反對派逼宮而下臺,反對派領袖奧通巴耶娃組織臨時政府當政。2011年12月阿坦巴耶夫就任總統。2017年11月阿坦巴耶夫卸任,並且支持自己的政治盟友熱恩別科夫參選總統。此次看似實現了政權和平交接,然而前總統阿坦巴耶夫意圖“退而不休”,這引發了現總統熱恩別科夫的不滿。2019年,吉特種部隊對前總統阿坦巴耶夫實施抓捕,後法院以貪腐罪判處阿坦巴耶夫11年監禁。由此釀出了此次吉爾吉斯斯坦新一輪政局動盪。

吉爾吉斯斯坦政壇高層鬥爭的背後,是該國獨立近30年來經濟大幅下滑、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落後、大國間角力等一系列深層次原因。

脆弱的經濟基礎

蘇聯時期,吉爾吉斯斯坦可以說是蘇聯經濟體制中旳一個部件或者鏈條,農業是當地的主要經濟支柱,因此在蘇聯的專業化分工中主要作爲國家的原料生產地和各種工業製成品的產品組裝地。蘇聯解體後,由於吉爾吉斯斯坦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製造基礎,因此無法擁有獨立自主的經濟基礎。轉型時期,吉各方面的制度還向西方國家學習,不顧本國實際情況,建立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私有化,最終導致經濟大幅下滑,人民生活貧困。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大量年輕人無法在本國就業,只能去俄羅斯等國務工。而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俄羅斯經濟也遭到嚴重衝擊,工作崗位大幅減少,薪酬也明顯下降。這讓吉國人民生活雪上加霜。大量的失業青年在反對派的煽動之下,走上街頭髮泄對自身處境的不滿。

地區發展不平衡

東西橫亙的天山將吉爾吉斯斯坦國土分割爲南北兩部分,北方以首都比什凱克爲中心,工商業相對較爲發達;南方則以奧什爲中心,主要以農業爲主,南北發展極不平衡。北部地區毗鄰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經濟較爲發達,南部地區則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更爲落後。從人口分佈來看,南部地區還有大量烏茲別克族,烏茲別克族與吉爾吉斯族人也經常因爭奪土地和水資源爆發衝突,族際矛盾尖銳。

因此,吉爾吉斯政黨間的分歧不是按照左派和右派劃分,而是以南方和北方爲劃分基礎。前總統阿坦巴耶夫是北方勢力代表,而熱恩別科夫則是南方勢力代言人。此次入圍議會的政黨也被認爲幾乎全是親政府政黨,爲“南方”派,由此引發“北方”派反對黨的強烈不滿。

腐敗問題突出

自蘇聯解體以來,吉爾吉斯斯坦一直未能解決政府腐敗問題。在國家轉軌時期,政府官員貪污受賄、侵吞國家資產、成爲體制轉軌中的最大受益者,而百姓卻生活在貧苦之中。社會轉型時期,公民社會的發展尚不完全,法律、制度等監督措施也不健全,吉爾吉斯斯坦盲目照搬了西方的總統制,但形成了總統權力過大的政治體制。權力無法被有效監督,政府官員挪用公款,任人唯親。百姓逐漸對官員和政府失去了信任,甚至產生了怨恨和敵對的情緒。不僅如此,腐敗在政府高層還經常被作爲內部鬥爭的工具。

西方非政府組織的影響

吉爾吉斯斯坦獨立之初,一味照搬西方,形成了非常寬鬆的政治環境,這有利於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發展。非政府組織打着“扶貧”“教育”“經濟開發”等幌子進入吉爾吉斯斯坦,暗地裏用盡渾身解數支持反對派,煽動民衆不滿情緒,挑起政府與民衆間爭端。自2005年“鬱金香”革命起,在每次政局動盪中都有非政府組織活躍的身影。他們擅長利用各種大選推波助瀾、實現政權更迭。

吉爾吉斯斯坦政局動盪是繼白俄羅斯選舉內亂、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開戰後又一個“後蘇聯空間”國家陷入危機。近30年來,可以說,獨聯體國家一直未能探索出適合本國政治、經濟發展的道路,依然面臨着社會轉型、提振經濟、民族矛盾等一系列困境。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