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再報告兩例“二次感染”:毒株明顯不同

亞太日報

text

繼香港之後,歐洲也出現了二次感染病例。

綜合歐洲新聞電視臺、路透社當地時間8月25日報道,荷蘭和比利時各有一人被確診爲二次感染新冠病毒。

比利時病毒學家馬克·範·蘭斯特(Marc Van Ranst)告訴媒體,比利時的病例爲一名來自魯汶市的女性,現年50歲。她在今年3月首次感染新冠病毒,6月又再次感染。範·蘭斯特證實,對比病毒樣本後發現,這名女性兩次感染的病毒毒株明顯不同。

荷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則表示,荷蘭的病例爲一名免疫系統脆弱的老年患者。荷蘭病毒學專家瑪麗安·庫普曼斯(Marion Koopmans)也證實,這名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毒株不同。

庫普曼斯還表示,由於這名患者的免疫系統較弱,有人懷疑這一病例只是特例,但她並不這麼認爲。

路透社報道截圖

範·蘭斯特對這些病例持謹慎態度。他表示,比利時的病例可能只是一個例外,現在下結論爲時過早,也不排除未來幾周繼續出現類似病毒。不過他指出,儘管新冠病毒看起來比流感病毒更穩定,但這些跡象顯示它似乎也在不斷變異。

“病毒的變異就意味着,當前具有潛力的疫苗可能無法長時間起效,就像對付流感一樣,這些疫苗必須定期重新設計。”範·蘭斯特說道,“我們也希望病毒保持穩定,但這事大自然說了算。”

路透社也援引一些專家的話表示,目前二次感染的病例數太少,尚不能作出任何定論。

這些病例引起了部分人士對疫苗的擔憂。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高級講師戴維·斯特蘭博士(David Strain)表示,二次感染病例表明兩點:“一是既往感染並不能提供保護作用,二是疫苗接種可能無法提供人們期望的全面保護。”

不過歐洲新聞電視臺也援引傳染病專家艾薩克·博格赫(Isaac Bogoch)的話指出,即使一種疫苗不能提供100%的防護,但只要它能一定程度上減輕傳染病的影響,它就有能力挽救衆多易感人羣的生命。

8月24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被證實二次感染,兩次感染病毒毒株不同,爲世界首例。世衛組織發言人針對該病例表示,二次感染情況並不常見,現在更重要的是研究該案例對免疫反應意味着什麼。

針對香港出現的二次感染病例,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也對此發表了看法。張文宏解釋說,再感染”病例非一般意義上“復陽”,此前大陸、香港以及國外也多有復陽報告,但多數認爲屬於無傳染性的核酸殘留,未發現有明顯的傳播證據,認爲臨牀意義不大。

他表示,“再感染”關乎免疫的持久性,也關乎未來疫苗保護的時間和重複接種疫苗的間歇時間。這次四個月後就發生再感染,還是屬於個例,這個問題應該在更大的感染後人羣中觀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萬人感染過,如果“再感染”成立,那麼在新冠高發和流行地區,再感染會成爲常態。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