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軍力快速增長,五角大樓的應對之策依然是砸錢研製新武器。然而多家外媒1日爆料稱,這些“看上去很美”的武器裝備,近來卻相繼遭遇發展瓶頸,迫使美軍進行方略調整或項目完善。
超級航母遭遇挑戰
作爲美軍對外武力威懾的象徵,“尼米茲”級和“福特”級超級航母的地位此前從未動搖。不過這種情況正面臨挑戰。美國《防務新聞》1日稱,美國海軍內部越來越多的質疑認爲,“福特”級航母集中成千上萬的美軍官兵和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設備,一旦在衝突中被中俄等對手擊沉,或者發生像“羅斯福”號航母遭遇新冠病毒傳染的特殊情況,美軍面臨“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的巨大損失。
哈德遜研究所美國海權中心主任賽斯·克羅普西認爲,“羅斯福”號遭遇新冠疫情襲擊的結果,可能意味着輕型航母時代的到來。在中國“東風-21”等反艦導彈的威脅下,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考慮,美軍必須將輕型航母作爲發展選項之一。
美國海軍還規劃藉助F-35B“閃電2”垂直起降戰鬥機,把兩棲攻擊艦改造成“閃電”航母。美國海軍已和BAE系統公司簽訂合同,對“拳師”號兩棲攻擊艦進行升級改造,使它能搭載多達15架F-35B戰機。但美國防長埃斯帕在推出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時公開表示,未來美軍航母的數量、體量都要研究討論,到底是發展超級航母、“閃電”航母還是輕型航母都沒有最終確定,但這必將影響到美軍未來的艦隊設計。
無人艇可靠性存疑
《防務新聞》的另一篇報道稱,面對中國海軍“下餃子”式的高速發展,美軍試圖發展無人艦艇予以對抗。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先後開發“海上狩獵者”水面無人艇、“海上列車”分佈式中型無人船等項目,美海軍還同波音公司簽訂“虎鯨”超大型水下無人潛航器的建造合同。美國海軍分析人士埃裏克·韋瑟姆認爲,無人艦隊的好處之一是可以進入危險水域,執行反潛戰、掃雷戰和情報偵察等高風險性任務,扭轉美國海軍遭遇中國海軍“人力優勢”的不利局面。
然而,無人艦隊的想法還面臨許多技術門檻。美海軍無人駕駛海上系統項目負責人皮特·斯莫爾公開質疑稱,無人艦艇的海外遠程部署、通信和可靠性,都不能同有人艦隊相提並論。數量衆多的小型無人艇確實具有分佈式優勢,但它們若想穿越大洋部署,勢必需要開發體量更大的無人船,帶來新的技術升級難度和邊際成本增加。而且人類檢測設備的細微能力,是無人船自我檢測修復技術難以複製的。這些難題的懸而未決,意味着無人艦隊“遙遙無期”。
變形導彈缺少支撐
英國“飛行國際”網站1日則透露,中國裝備的“霹靂-15”空對空導彈射程達200公里,已超過美空軍現役AIM-120導彈,五角大樓對此深感憂慮。美國空軍5月要求航天航空製造商於6月18日前,提供對未來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實驗性思路。
美國空軍高級官員伊維特·韋伯表示,要在遠程導彈領域超過中國,就必須改變延續幾十年的柱狀導彈外形,採用革命性的升力體甚至變形導彈設計。韋伯舉例稱,“使用升力體設計的空對空導彈,可以通過優化飛行輪廓、利用彈體形狀來增加導彈射程。”但美國空軍缺乏相關的試飛項目,只能將40多年前的空氣動力學經驗勉強用到新型導彈的研發。
輕型登陸艦先天不足
美國福布斯網站1日稱,美國海軍陸戰隊提出“輕型兩棲艦”概念,意圖用它與中國展開島嶼爭奪戰。按照規劃,美海軍陸戰隊將建造28-30艘輕型登陸艦,這些噸位相當於“伯克”級驅逐艦一半的登陸艦可把75名士兵及導彈車投送到無人島礁上,“使解放軍接近之前三思而後行”。它在理論上將改變美軍“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體積龐大、造價高昂、易遭攻擊的不利局面,但輕型登陸艦功能單一,難以勝任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這種先天不足讓它很難通過國會審查。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2日告訴《環球時報》,美軍針對中國的這些新武器項目之所以頻繁遭遇障礙或挑戰,一定程度上是美軍貪大求全所致,同時與部分軍火商不講科學有很大關係。在一些美軍武器裝備的立項上,軍火商大搞概念包裝和公關營銷,美國監管部門沒有經過充分論證、沒有考慮變量就匆匆上馬,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搞出了許多“錢坑”和“雷區”。武器裝備的立項和論證是一門科學,美軍“沒有敵人就製造敵人”“爲了創新而創新”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