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可以看音樂劇了!中文版《魔女宅急便》將在上海首演

亞太日報

text

因爲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日本作家角野榮子的童話小說《魔女宅急便》蜚聲世界。1993年,《魔女宅急便》首度被日本改編爲音樂劇,2016年又以英文版形式登上倫敦西區。

今年,音樂劇《魔女宅急便》迎來了中文版。5月29日晚,由聚橙出品的《魔女宅急便》將在上海人民大舞臺首演,連演8場。

作爲新冠疫情後復演的首秀,全劇組都爲這臺演出準備已久,正如他們所說:“‘重返舞臺’已成爲我們乃至整個行業的心聲,爲此,我們一直不斷爭取,從未放棄。”

6場增到8場,分流現場觀衆

“加演!重排座位!”作爲一部疫情前已完成開票的音樂劇,《魔女宅急便》劇組在收到復演信號的第一時間,便按照文旅部“劇院等演出場所觀衆人數不得超過劇場座位數的30%”的規定,對觀演環境做出了調整。

爲此,《魔女宅急便》上海站在原來6場的基礎上新增了2場,並將每場演出的座位重新排布,原已購票的觀衆可以根據現有場次重新選座,同時開啓退票通道,供觀衆自行選擇。

“加演是爲了分流現有的觀衆,但對演員來說非常辛苦,也有一定挑戰。”製作人賴毅說,“我們希望所有買過票的觀衆都能看到這部劇。目前申請退票的觀衆非常少,大家都會克服困難如約前來。”

爲迎接首批觀衆,人民大舞臺對人流和場館管理提出了更嚴格的執行標準。每位觀衆都需憑“隨申碼”和電子票二維碼入場,入場前需登記個人信息、接受體溫檢測,未佩戴口罩的觀衆還會收到劇場發放的口罩。

此外,劇場大堂放置了免洗洗手液,劇場會做到“每日消殺”和“一客一消毒”的防疫保障工作,還設置了臨時休息點和臨時隔離區,體溫異常的觀衆需進入特定區域等待工作人員安排。

“我們希望給市場一個信號,經歷了四五個月的疫情,希望走進劇場的人能重新點燃希望之火,燃起信心。”賴毅說。

製作過程困難重重,每天都像坐過山車

在本土化的創作上,主創團隊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對原作劇本做了微調,力圖讓中國觀衆更好地理解故事以及小魔女琪琪的成長曆程。

從舞美到多媒體、燈光,中文版也做了不小的改動。舞美設計採用了實景+多媒體。多媒體畫面採用了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的畫作風格,而克里克鎮無論是實景還是多媒體畫面,都參考了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維斯比的建築設計風格。另外,演員真的可以在舞臺上“飛”起來。

主創團隊中日結合,除了來自日本的編劇、導演岸本功喜,作曲家小島良太,中方導演石路、李響均有日本四季劇團的工作經驗。整個策劃歷時一年半,前期全程通過線上視頻完成主創會議。

不僅主創,演員也是從全球各地召集,有來自美國、法國的,也有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還有在武漢解封后,從武漢來到上海的。每位演員都要在上海度過14天的居家隔離期。

4月23日建組排練至今,“演員們進步飛速,我很喜歡和他們交流,能和他們一起創作也蠻幸福的。”石路笑說,“這是一個很年輕化的劇組,凝聚力強,積極性也高。”

因爲《聲入人心》人氣大漲的黃子弘凡,在劇中飾演騎着單車飛馳的 “蜻蜓”,“聯排時,燈光一亮,我一下子就哭了,舞臺太美了!”他感嘆,“在這部劇裏我學到了太多新東西,我甚至想過,如果不能在劇場演,哪怕掃一輛共享單車,到大街上我也要演!”

飾演小魔女琪琪的張芳瑜是公認的“劇組之光”,她每天都很早來排練廳,第一個排練,那種敬業的狀態對整個劇組都有帶動作用。

“製作這部劇,我們每天的心情都像在坐過山車。”賴毅坦言。正如劇中歷經挫折與困境的魔法少女,劇組也經受着疫情下的種種挑戰,克服了無數困難,終於等來首演這一天。

“作爲戲劇人,能有戲在舞臺上演出,就是最大的幸福。”在石路看來,越是艱難的時期,越要堅持在舞臺上體現戲劇人的價值,“聽說很多戲劇人已經轉業了,我非常心疼。舞臺是很神聖的地方,它是用真情實感編織美夢,給觀衆以啓迪,我們都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堅持的。”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