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辦主任的深山遠親——趙穎君扶貧結下一戶大山裏面的窮親戚

APD NEWS

text

作者:陳浩軍 張劍

“開春了,搞生產需要投入,不知道朱爹、王姆媽手頭缺錢不?不上門去看看,心裏不踏實”。3月12日,益陽市政府僑務辦主任趙穎君和幾位願意和他攀窮親戚的朋友,提着大包小包,翻山越嶺去安化江南鎮金田村,看望六年前扶貧時結下的親人。

王愛菊正在她的老木房子前整理菜土,擡頭看到趙穎君一行從田間小路走過來,高興萬分,急急地迎了上來。“你們要來,怎麼不提前告訴我一聲?……”老人熱情中帶着埋怨。

連趙穎君的朋友們都知道了,如果提前告訴王愛菊,她會拿出至少一天的時間來,搞迎接益陽貴人的準備。

走着走着,就走進了結對幫扶戶心中

金田村雖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卻過着窮日子。2018年初,趙穎君隨市裏派駐的扶貧工作隊,走進了金田村,他結對扶貧的對象,是體弱多病,又帶着兩個留守兒童的朱爹、王姆媽。

王愛菊一家就這樣和他結了緣。她的老伴朱志明時年63歲,患有冠心病、肺氣腫等多種慢性疾病,還因甲狀腺腫瘤動過手術,留下一身債務;王愛菊多年前意外摔傷一條腿,因捨不得錢去治療,留下後遺症,走路有點跛。兒媳離家出走多年無音訊,兒子在外務工多年不能回家,孫兒孫女就由老倆口帶着。

第一次上門,王姆媽對他這位市裏來的幹部很客氣,但顯得生疏,不信任。如何打開老人的心門,真正和他們打成一片,是趙穎君思考最多的。“只有多走一走,聽聽他們的心聲,幫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纔會走得更近。”慢慢地,他找到了“竅門”。

益陽城到金田村一百多公里山路,趙穎君每月一次的上門走訪,都會給老人和孩子們準備一些禮物。衣物、鞋子,水果、食品,學習用品等等。“他給朱爹買的褲子,給我買的棉衣,加厚還帶絨,我們沒看見過這樣洋氣的衣服咧!”當時的駐村工作隊隊長鬍鑫,經常聽到王愛菊跟左鄰右舍,炫耀趙穎君對他們的細緻關心。有一次上門,正好是朱爹生日。趙穎君打電話叫江南鎮上的朋友專門送來蛋糕,滿滿都是儀式感,朱爹眼裏含着淚花,“這一生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生日,趙幹部,你是我最親的親人!”

趙穎君把王姆媽的孫兒孫女也視作寶貝,每次去都要給他們帶些零食、牛奶、水果,特別是學習用品、課外書籍。還特意帶些魚、肉,讓孩子們改善生活。

“只要他主動喊我去超市轉轉,我就知道他又是要去王姆媽家裏看看了。” 趙穎君的妻子很瞭解丈夫,支持他的工作,朋友送的修山面、四季紅腐乳等地方特產,她總會提醒丈夫給王姆媽帶些去。

幫着幫着,他們就成了生命中的親人

如何幫着王愛菊一家如期脫貧,趙穎君想了不少辦法。

2018年春,他自己掏錢,委託村幹部買了兩頭架子豬、幾十只雞仔送了過去。在王愛菊的精心飼養下,豬兒肥壯,雞也給力,一天可以撿二十來個雞蛋。“幫了大忙咧,有了豬叫雞鳴,家裏都有了生氣,也有了一筆收入供日常開支。”王愛菊很開心。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金田村引進了一家公司發展生態牛養殖。貧困戶可免費認領十頭牛回去餵養,公司按保底價收購。這本是大好事,貧困戶卻有顧慮:一年兩載後,牛養大了,公司會不會按合同來回收?王愛菊有養牛的想法,可也遲遲不敢行動。

“王姆媽,這是政府花大力氣,引進的扶貧產業,領養一頭牛,只要增重四五百公斤,收入就有六七千元,這樣的好事哪裏有?”趙穎君給王愛菊做工作。“公司萬一不回收,我們想辦法幫你銷售出去。”吃上了一顆“定心丸”後,王愛菊領養了十頭牛。山裏放牧地多,王愛菊夫妻人勤快,又很用心,一頭頭牛長得油光水亮。牛出欄時,公司給她結算,發了44000元。“搭幫趙主任給我做工作,這輩子第一次拿到這麼多錢……”王姆媽逢人就說,打心眼裏感激。

王姆媽孫兒孫女長期見不到父母,有自悲自閉狀態。趙穎君爲這個感到憂慮。他每次到村裏,都要主動問起孩子們的情況,找老師交流,找孩子們談心,鼓起他們的自信,勉勵孩子們好好讀書,走出大山;遇到孩子們功課有不懂的,他還耐心地講解。頭一年,孩子們見他來了,遠遠地跑開。就算拉到身邊,也低頭不語,問三句,孩子們難得回答一句。如今和他可親了,總是飛奔着向他跑過來,叫他伯伯,喊得特別甜。王愛菊特感動,收入多了,脫貧了,很高興。但改變了孩子,我們家纔看得到希望。

來來往往,他們仍在續寫親情神話

三年整,2020年年底,扶貧工作隊完成任務退出了金田村。趙穎君的結對幫扶任務也圓滿完成。可對於大山深處這一家人,他仍牽掛在心。扶貧的工作任務退出了,但他心裏沒有退出。他經常利用出差或週末,去金田村看看,去跟蹤朱爹王娭毑一家生產、生活。繼續給這個家許多真切的幫助。爲孩子買學習用品,爭取慈善項目的助學資金。親自送上門給孩子們談心,加油打氣。

2021年國慶節,趙穎君的妻子提議,假期去看山裏親戚。妻子廖輝知道丈夫心心念念這一家人。她提前準備了米、油、鮮肉,孩子們愛吃的零食、水果,一些地方特產,還特意爲老人買了新衣物、鞋子,風溼、頭痛的藥物等,滿滿一車箱。

趙穎君一家的好,朱志明、王愛菊一直記在心裏。夫妻倆都很勤快,種了不少菜。見他們來了,每樣都要給他準備一些,後備廂裏裝不下才罷手:“自家種的,純天然,綠色,放得心。”

王愛菊暈車厲害,可她一直想去益陽城裏,上門看看趙穎君夫妻:“她們經常來看我們,我一次都不去看他們,很失禮”。2022年6月14日,她用兩個月時間,一針一線給趙穎君縫製的兩雙布鞋,終於完工。她和丈夫大包小包地提着,踏上了去益陽的客班車。兩個體弱的老人,帶着上百斤的山貨:有自家餵養的土豬熏製的臘肉,土雞蛋,有新鮮的蔬菜、家作的綠茶、紅薯粉,自己種的花生,自己包的糉子······

前不久,王愛菊給趙穎君打電話,問他的家庭住址怎麼寫。幾天後,一個包裹寄到了他所住的小區。原來,王姆媽的孫女會寄快遞了,老人寄了些臘肉、新鮮的板栗、幹辣椒、花生等過來。和往常一樣,趙穎君又第一時間在朋友圈中發佈,並和朋友一起分享了這些東西。“我爲王姆媽一家做得太少,但他們卻總是記着我。我希望大家都能多關注普通百姓,他們真的很淳樸……”

讓趙穎君欣慰的是,王姆媽的養牛事業還在繼續,老人養牛越來越有經驗,領養數量翻了番。生活漸漸向好,老人正籌劃着新建房子的事。

趙穎君感慨:普通百姓最講感情,只有深入到百姓中去,纔會明白人間真情。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