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對華關係?莫里森需審慎作答

亞太日報

text

一度爲美國反華政策充當急先鋒的澳大利亞,近來態度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12月5日,《澳大利亞人報》發表題爲《總理,你知道自己在對中國做什麼嗎?》的文章指出,與中國在貿易往來上交惡,將對澳大利亞各行業造成嚴重損失,呼籲重啓對華關係,要“擺脫我們給自己製造的困境”;一天之後,曾多次發表反華言論的澳參議院工黨領袖兼反對黨領袖、影子內閣外交部長黃英賢,一反常態批評起了莫里森,稱其舉動使本就緊張的中澳關係“雪上加霜”,敦促莫里森在和中國“擡槓”之前,要三思後行。

今年以來,澳大利亞隨美國反華勢力起舞,在疫情、人權、香港、南海、華爲5G等多個議題上造謠、抹黑、攻擊中國。與此同時,其國內的友華人士也遭到無理打壓。今年4月,因爲寫了一篇認可中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文章,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議員肖凱·莫澤爾曼“因言獲罪”被“抄家”,澳情報部門竟指控其“私通中國”“爲中國滲透澳大利亞”提供幫助。

澳大利亞衝在反華最前線,是其與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的特殊關係使然。自建國起,孤懸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亞,始終擔心自己被西方世界邊緣化,因此在外交、防務和地緣政治等方面不遺餘力地找靠山、抱大腿。先是緊隨前宗主國英國,二戰後又轉而“效忠”美國,1951年簽署的《澳新美安全條約》正式宣告美澳締結軍事同盟,將澳大利亞緊緊綁在了美國地緣政治博弈的戰車之上。澳美關係也成爲構成其對外關係總體框架的基軸,美國的政治勢力在澳大利亞已深耕多年。在中美博弈加深的背景下,澳大利亞當“出頭鳥”並不意外。

澳大利亞的激進反華建立在對中澳經貿關係錯誤認知之上。統計顯示,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2019年中澳貿易額高達1.17萬億人民幣(1696億美元),佔澳大利亞GDP的12%,同比增長15.8%,雙邊經貿關係發展迅猛,且對澳大利亞經濟至關重要。更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從中國獲得的貿易逆差高達5034億人民幣(732億美元),佔澳大利亞貿易順差的80%。按照常理,澳大利亞不會苛待中國這樣的“金主”,更不會主動挑起與中國的矛盾和衝突。

但此前,澳大利亞有着這樣一種迷之自信:雖然澳大利亞從中國賺了很多錢,但那是因爲中國嚴重依賴澳原材料出口,即便兩國關係交惡,中國也不敢在經貿方面對澳施壓。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此前的一篇報道甚至聲稱,澳大利亞可以通過控制鐵礦石出口,影響中國經濟復甦進程,澳手中握有給中國經濟“拉手剎”的戰略武器。這種說法一度在澳大利亞頗有市場,也讓澳一些反華政客陷入了狂熱的“戰略自嗨”。

近來發生的事情,卻讓澳大利亞政客從夢境跌回到現實。中方經調查,認定進口自澳大利亞的大麥存在傾銷補貼行爲,將對澳大麥徵收高達80%的進口關稅;認定澳大利亞容量兩升以下葡萄酒存在傾銷行爲,將以收取保證金方式徵收反傾銷稅。此外,由於中國海關發現進口煤炭環保不合格情況較多,從而加強對進口煤炭的質量安全檢查和環保項目檢測,導致澳大利亞對華煤炭出口也受阻。而上述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極有可能被其他國際賣家搶走。尤其是,按照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的說法,取代澳大利亞市場份額的國家,恰恰是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及“五眼聯盟”的成員。這恐怕更會令莫里森等人的心中五味雜陳。

在一些國家的價值觀中,盟友利益必須讓渡於自身利益。中澳兩國沒有歷史積怨和根本利益衝突,反而在經貿等方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不存在一方佔盡便宜,另一方蒙受損失的可能。肆意破壞雙邊關係,只會兩敗俱傷。這些,恐怕是澳大利亞的很多人從近來的事件中領悟出的道理,也是澳大利亞輿論開始反思兩國關係,以及莫里森在針對漫畫事件發表對華強硬講話後態度迅速軟化的原因。

不久前,RCEP正式簽署,爲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尤其是後疫情時期各國攜手走出經濟困境注入了正能量。中澳作爲成員國,理應爲開放合作做出更多表率。希望莫里森政府能更多從建設性角度,審慎看待中澳關係,爲兩國的互利共贏多做有益之事。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