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IRST青年影展,華語電影內循環之下強烈自我表達

亞太日報

text

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剛剛落下帷幕。在所有參加競賽的影片中,除錯過1部短片、1部主動退賽的紀錄片,以及出了“技術原因”的2部紀錄片(另有一部幸運看過)外,我一共看了12部劇情長片、5部紀錄長片和16部短片。

沉溺於自我表達的絕大多數長片和窮盡心思將形式和敘事儘可能並置的短片,形成有趣的對比。自我表達,向來就是獨立藝術電影和電影節電影的最重要特徵,也是形成作者性的關鍵部分。而在影展公映後,進入評價體系,產生兩極化的喜惡,也是自我表達必然得面對的結果。

這一次的FIRST參賽作品,再沒去年《棒!少年》那樣被一致叫好的爆款,幾乎每一部都在映後從公衆到媒體再到學術的打分環節,形成高低錯落的差異化審美光譜。去年體育紀錄片《棒!少年》的高口碑,其實趕上了絕佳的天時。疫情解封后的第一個影展,困在家中憋壞了的影迷們更願意看到振奮人心的爽片,而不待見陰鬱難懂的自我表達。後來正式上映後,影迷們也才漸漸發現《棒!少年》存在的各種不足和問題。

《棒!少年》劇集前3集在本屆影展露天放映,MLB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祁冬和劇集主創團隊一同與觀衆進行映後交流,圖片來源:FIRST青年電影展官方微博

8部入圍紀錄長片裏,有3部來自女性導演的作品都關注社會的不同方面(《曠野歌聲》、《遙望繁星》、《小人兒張》),她們也都不約而同碰到了“技術原因”。而12部入圍劇情長片中,僅有的2位女性電影作者則關注成長記憶和傷痕,完成了某種程度上的自我表達。

在影展的很多部作者電影中,我又進一步發現,懷孕、死亡和中醫,都作爲關鍵情節或人物狀態而出現,像是通過電影去貫穿生死。《故鄉異客》算是這個觀察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導演李崧鳴幾年前曾經歷過一場差點奪去自己性命的大病,帶着對幫助他度過鬼門關的媽媽、外婆和妻子的感恩,他拍攝了一部關於自己生命體驗和故鄉思念的故事片。裏面有製造戲劇衝突的妻子懷孕,有催發淚彈的外婆去世,還有治療自己身體的鍼灸和艾灸。另一方面,作品題目“故鄉異客”,也表現出今年入選作品的鄉土和方言特徵,當九零後甚至零零後年輕導演,更多地把鏡頭對準二三線城市乃至鄉村,並大量使用方言時,中國電影的“去北京中心化”過程就已經在代際上開始了不可逆的過程。

圖片來源:《故鄉異客》電影海報

帶商業性的類型片,一直是電影節的少數派。這一次FIRST的劇情長片中,《老鄭飛到天上去了》和《沒問題》,大抵可以劃到喜劇片類型,而《裙子剪刀布》則能算作青春片。張頌文這位近年來享盡一切讚譽的演技派,以及樑龍這位跨界的玩家,分別是兩部喜劇片的主演。兩部相比,《老鄭》還帶有一點作者性,試圖戲謔地創造出一位甘肅玉門市超級英雄,一個在生命盡頭用極端懲惡揚善方式獲得尊嚴滿足感的“街道俠”,也讓近年公安題材最熱衷取景的玉門市,多了一位荒誕的民間英雄。雖然片中戲仿了《鳥人》和《小丑》,但很可惜,作品的人物關係完全沒法讓觀衆信服,快手直播的點子也完全沒成爲一條有趣又有用的線索。“二手玫瑰”主唱樑龍跨界主演的《沒問題》,反倒是所有作品中唯一純粹的類型喜劇,故事做得完整流暢,家庭和社會的矛盾,也在一個個包袱和巧合中,完成了升級和化解。只不過作爲樑龍老本行的搖滾舞臺魅力,換成讓他劇中角色的女兒表演時,就徹底消失不見。

圖片來源:《沒問題》劇照

無論是作者電影還是類型片,如果能讓觀衆在放映過後,迅速產生一種和電影本身並無關係的衝動和行動,那也是有價值的。陳翠梅的《野蠻人入侵》是今年FIRST的開幕片,標題中的“野蠻人”,指的是她自己的孩子,這位有極強藝術敏銳度的馬來西亞女導演意識到,“野蠻”孩子的降生,對自己的生活和身體是一種入侵,她就乾脆編纂一個全新的武俠或諜戰片類型,並在此過程中,讓自己去認真鍛鍊和習武,奪回了屬於母親的身體。觀看後次日大早,我開始了在租住公寓的有氧動作練習,同時也因奧運會的新聞激勵,連續去距影展不遠的游泳中心每天來上個1000米。《水草長生》是這一次節奏最慢的電影,這部長片接續上導演多年前一部關於孩子尋找水牛的短片,多年過後,除了水牛之外,其餘的演員都沒變,只是長大或老去。有人享受於在“閉眼前在插秧、睜眼後還在插秧”的氛圍和節拍下睡着,也有人對此煩躁不安。我則被片中反覆提到的南昌米粉吸引,觀影后的正午衝到一家粉店,然而在以麪食聞名的西寧,米粉註定是不怎麼樣的。

與《棒!少年》出現在最需要過癮爽感的時期相似,這一次我最喜歡的紀錄長片、範儉作品《兩個星球》,也是得益於某種情緒上的天時。我是在露天放映的鍋莊廣場欣賞這部紀錄電影的。在此之前,剛剛在街對面的王府井大象城奧斯卡影院,參加了VIVO超短片的首映和頒獎儀式。這些5分鐘以內時長的超短片也都各具獨特創意和風格,只是它們也全都順應時代、用當下的短視頻語言去講述故事,連續23個5分鐘的高信息強度視覺轟炸,必然帶來比臥躺牀榻刷手機視頻一小時還強的疲憊感。這時候,離開音視覺狂轟濫炸的戰場,來到微風徐徐的夜空之下,安靜欣賞一部娓娓道來的後512紀錄片,就像是獲得了一次舒坦的按摩治癒。雖然作品關於大地震後失獨家庭的創傷、新生孩子成爲某種“替代品”的悲劇,但導演也通過面向星空的觀察、追問與反思,而漸漸在催淚的場次後,帶出宇宙的永恆和人類的希望。這讓我想到智利紀錄電影大師古茲曼那部同樣仰望星空的力作《故鄉之光》。手機裏的日暈,像貓兒一樣的紅月,已經含淚的觀衆開始跟着汶川家庭的情緒變化,向着更宏大的宇宙去釋懷。

圖片來源:《兩個星球》紀錄片海報

最喜歡的劇情長片,竟然是我本來較爲排斥的、有着女性宣泄情緒的大尺度作品《她房間裏的雲》。影片開始不久,我心想着完了,這又是嚴重沉溺於自我表達,又是我最懼怕的藝術家人格女主角。可越往後看簡直越是亢奮,認定這纔是一個獨立影展該有的作品。原來之所以排斥自我表達,是因爲大多數作者並沒能力表達好。而這位年輕導演鄭陸心源就完全成功做到了。像是20年前第一次看楊福東實驗影像《竹林七賢》時突破觀影經驗而產生的詭異幸福感,而且全都發生在迷離美豔的杭州。

圖片來源:《她房間裏的雲》劇照

內循環時代的FIRST影展,也確實變成了一個幾乎只剩華語作品的場域。在長片的本土敘事之外,幸好還能在短片中看到太多國際化、民族化視野的學生力作。以往一般只有美國華人作品,這一次擴展到英國、法國、韓國,其中動畫短片的想象力、執行力和風格化都尤爲突出。個人最喜歡的《木官木才》,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青旅四人間,將睡眠淺之人的心境,誇張化地表現成炮火連天地戰場。另有兩部獻給伊寧故鄉的維吾爾語短片,《布穀鳥》和《手風琴》,都在展現五顏六色的喀贊其和六星街獨特美景同時,講述了簡單有趣又單純的情竇初開故事。《手風琴》的導演艾麥提·麥麥提,還參加到此次的FIRST訓練營當中,又用幾天時間,在堪景和美術團隊協作下,高效拍出一部置景西寧、卻有着故鄉伊寧“撲面藍色”的軟科幻短片《來客》。

非常期待,在以萬瑪才旦導演爲核心的青海藏地新浪潮之後,又迎來一波伊犁維吾爾青年電影新浪潮。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