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的一個視頻牽動了很多人的心。一位高齡老人獨自冒着大雨到櫃檯交醫保,卻因工作人員不接受現金而被拒絕。在信息科技和智慧城市大力發展的同時,如何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好處,而不成爲“被遺忘的角落”,這需要相關部門和產業界共同努力,尋求解決方案。
11月24日晚,國務院緊急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重點解決部分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以及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方案》要求,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切實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老年人的出行、就醫和消費成爲重點關注的領域。在近期上海召開的全球智慧城市峯會上,浪潮智慧城市事業本部副總經理張新法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設也要考慮到弱勢羣體,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會用各種軟硬件,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會用的,他們也沒有智能終端,城市要有溫度,應該考慮到所有人的需求。”
“我認爲現在包括很多打車軟件在內的應用服務產品設計都不夠人性化,功能過於複雜,影響了用戶體驗。”一位出行軟件技術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分析稱,功能複雜的主要原因是商家出於廣告收益的考慮,在App內設置了很多與服務本身不相干、且影響應用便捷性的功能。“很多應用當中有一大堆的視覺污染內容,對用戶進行騷擾、以及變相地變賣用戶數據。”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要說老年人,就是年輕人有時都難以辨別。”
他認爲,應該對於過度廣告進行嚴厲的打擊限制。“比如一個App中,廣告的版面不應該超過一定的比例,以及廣告的更新次數也應該被限制。”他建議道,“要真正做到便民,就必須把那些商業驅動的東西摒棄。”
在優化老年人網上辦理就醫服務方面,《方案》提到,應搭建社區、家庭健康服務平臺,由家庭簽約醫生、家人和有關市場主體等共同幫助老年人獲得健康監測、諮詢指導、藥品配送等服務,滿足居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提供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複診以及隨訪管理等服務。
老年人是就醫的主要羣體,針對如何解決老年人羣就醫時面臨的“數字鴻溝”的問題,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信息中心主任黃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認爲應該減少一刀切的服務模式,加強多元化的技術開發,以適應不同的人羣,實現有溫度的患者服務。”黃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應該避免爲了智慧而智慧,要讓智慧醫療分場景、分領域地切分,從而加速落地,讓所有患者都能分享信息化帶來的數字健康的好處。”
她認爲,信息化看似與老齡化背道而馳,但如果我們能夠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爲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比如可以通過綁定子女的信息來授權醫藥費等代付功能,加強現場門診的志願者引導服務,做系統的時候把相關的需求融入到產品的設計中。
爲此,華山醫院也在積極探索智慧健康醫療的發展。“我們認爲將來應當更多地與人體工程學方面的機構和專家進行合作,來探究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設施時的偏好,比如屏幕多大合適,什麼樣的屏幕色系能夠更加友好,在語音識別方面也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改進和提升。”黃虹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她還表示,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希望未來能夠讓老年人儘量減少文字的輸入,更多地提供語音服務來進行操作。此外,建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承擔一部分醫療數字助理方面的工作,採集老年人在使用電子設備進行掛號、支付等流程方面的技術痛點,從而快速優化軟件和操作系統。
針對《方案》提出積極開發智能輔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監測、養老照護等智能化終端產品,黃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市面上也有一些諸如人工智能柺杖等健康器械產品,裝了很多傳感器,但這些產品往往價格較高,一些老年人承擔不起。我們建議適當降低產品的價格,使得更多人能夠用得起。”
一位上海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新鬆機器人成立了養老康復服務機器人事業部,上海電氣也已經成立了醫療集團,但產品主要用於醫院的康復機器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助老產品。“國內目前涉及的所謂的養老產品,大多數仍然停留在園區、房產等概念性等階段,產業的發展尚未成熟。”上述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