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如何挺過“寒冬”?

亞太日報

text

一場突發疫情,讓滿懷期待迎接春節旺季的旅遊行業瞬間“冰封”。

不可否認,旅遊領域是此次新冠疫情的重災區。3萬多家景區,4萬多家旅行社,難以計數的酒店客房和民宿,幾乎瞬間進入凍結狀態。面對疫情,國家及時出臺了包括暫退部分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在內的政策扶助舉措;20多個省市政府相繼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銀行等相關機構也紛紛出手相助,爲旅遊領域市場主體紓困。

當下,抗擊疫情進入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所有人都同時在兩條戰線作戰,一條戰線是防控疫情,盡最大努力地保護民衆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一條戰線是復工復產,儘可能恢復正常的經濟和社會活動。

相較而言,旅遊領域有其特殊性,更依賴於人的流動,一定程度上與疫情防控理念是相背離的。因此,不少人認爲,在其他不少產業復工復產的時候,旅遊業只能望洋興嘆,坐等春暖花開。

但其實,疫情終究會過去,人們對旅遊的需求不會消失,甚至有可能在疫情後會更多釋放出來。因此,如果利用這一時間,積蓄能量,有效支撐未來的恢復和發展就尤爲重要。

▲目前全國有上千家景區、酒店承諾疫情結束後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 圖/新京報網

不過,緩不濟急,很多經營者目前很難熬,收入消失,房租、工資等剛性支出不減,現金流正在枯竭,甚至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因此,讓更多旅遊企業挺過寒冬,首先需要各方面對旅遊業有更多的關愛支持,雪中送炭。在稅費減免緩交、支持程序簡化、資金和信貸支持和人員培訓等方面有更大的力度和更多樣的方式,幫助旅遊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熬過去。

當然,旅遊企業更應該有自己的自救和創新舉措,千萬不能等。熬當然是必須的,如何立足自身,努力挖潛的同時爭取各方支持,保持現金流不斷,人員不散,是旅遊企業的基本功。與此同時,旅遊企業管理者還要腦子動起來,儘快從疫情的疲倦中調整好狀態、穩定心神,從寒冬中闖出 一條路來。

我們看到,一些景區和旅遊企業,已經調轉了方向,在積極組織“線上自救”。諸如故宮、頤和園等推出了“雲遊”服務,通過手機就可以逛景點、參觀特展;也有旅行社通過短視頻和線上直播的方式讓人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奈良小鹿,或者請來旅遊博主爲自己的品牌打call,在雲端帶粉絲去印度做spa、去迪拜跳傘,不僅推廣了企業和產品,還實現了相當規模的網上變現。

另外,雖然現在人員流動受控,但面向未來的旅遊交易活動不會影響防疫,完全可以動起來。開發出旅遊業的早鳥計劃,或者推出預訂服務,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戰略舉措。在相關部門規範指導下,推出有較大優惠的疫後旅遊產品,配以保險等提升市場信心的舉措,將人們未來的旅遊活動轉化爲當下實實在在的旅遊收入。

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觀念去魅的過程,不能困於限制,而是要突破限制。辦法總比問題多,不能片面誇大旅遊業特殊性的限制,而是要千方百計地渡過難關。旅遊業的復工復產形式有很多,除了產品預售,還可以做產品促銷推廣。比如有目的地推出疫情後對醫務人員免門票的舉措,不僅僅是感恩奉獻,同樣也是重要的品牌樹立和市場營銷工作,值得推廣和借鑑。與此類似的,旅遊產品的雲推廣也有足夠的想象空間。

疫情後,對於健康旅遊產品的需求應該會有大的提升,那麼健康產品的創新開發工作,生產創意、資源尋找和匹配以及流程優化,現在就必須有所準備。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