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罕見病友的愛情故事
相濡以沫 她陪他賣花 熱心公益 他每天堅持
每天上街賣花的夫婦倆。
每天上街賣花的夫婦倆。
在荔灣區滘口花卉市場旁的一間村屋裏,住着這樣一對夫婦。丈夫姓江,1976年出生,江西贛州人,公益圈的朋友習慣叫他的網名“等待知音”,後來索性簡稱他“知音”。因爲強直性脊柱炎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知音70%的關節都壞死了,走路時,他用雙手撐着兩塊木板,擡起瘦削的身子往前移,這兩塊木板他用了十多年,知音說那是他的兩條“腿”。妻子姓彭,1985年出生,番禺人。她自幼就被查出“瓷娃娃病”,如今她伸不直手臂,也無法行走。兩人住在滘口是爲了方便賣花。
這些年,夫妻倆掙到過一些錢,但一直做公益的知音把很多積蓄都捐給了網上的“殘友”,在短視頻平臺上,他累計爲殘友捐出7萬多元;而在另一個公益平臺上,他堅持每天捐款1元,天天都捐。前前後後,知音已捐出十多萬元。這對患罕見病夫婦的婚後生活,簡單而豐富。
“矮矮小小”的傢俱
早上11時,從滘口花卉市場旁拐進一條蜿蜒曲折的村巷,在一個菸酒店對面,記者見到了知音和小彭。兩人住的村屋只有十幾平方米,屋內簡單隔起一個衛生間,其餘的地方用於煮飯、吃飯、娛樂和睡覺。
爲了方便生活,家裏所有的傢俱都是矮矮的:小桌子、小凳子、甚至是小切菜板,沒有洗衣機、電冰箱、熱水器這類大家電。每次買菜,知音都會把菜寄存在對面菸酒店老闆的冰箱裏。中午,熱心的老闆將知音昨天買的豬肉和冬瓜拿給他。知音便開始切菜,他指着案板說:“這個切菜板,用的時候嫌它小,放的時候又嫌它大。”
隨後,知音把電磁爐放在靠近家門口的地上,在鍋裏放上花生油開始炒菜,炒完他把菜放在小桌子上,又將地上和電磁爐上的油污抹乾,之後從電飯鍋中盛了兩碗米飯,這一切做完後,夫妻倆開始了簡單的午餐。
“他平時就負責煮飯、拖地和晾衣服;我主要是洗衣服和洗碗。”小彭講述着家務的分配。
兩人睡覺就在一個小沙發牀上,牀頭放着一臺電腦,還有一個直播燈,小彭告訴記者,他們曾做過一段時間網絡直播,但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做了。“主要是我們語言表達能力不行,不會說。”知音說。
而屋裏大部分的位置都留着擺鮮花和兩人的輪椅。賣花是夫妻倆的經濟來源。
南下廣州與公益結緣
知音在贛州的農村長大,13歲就開始務農種地。但17歲時他突然就不能走路了。他雖然也看了幾家醫院,但受限於當時較低的醫療水平和貧困的家境,他的強直性脊柱炎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以致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知音說,他剛得病時變得非常消沉,他想換一個環境生活,於是20歲出頭的他買了南下的火車票,隻身來到廣州。爲了生存下去,知音擺過地攤、賣過地圖,幹過各種各樣力所能及的工作。知音說,他剛開始曾在廣州火車站外賣地圖,不少外地來的旅客看到他都會主動買一份。有一回來了一個軍人,看到他身有殘疾,就把他所有的地圖都買走了,這讓他特別感動。
後來,知音漸漸走進了廣州的公益圈,他認識了一位姓唐的廣繡老師,“我一直叫她唐老師,我們在唐老師的幫助下開設工作坊,我負責招聘一些殘障人士在番禺南浦學習做廣繡、廣彩、繪畫、剪紙、手工品加工等,這些殘障人士第二個月就可以拿1500~2000元的基本工資,多勞多得,還有獎金。”
“唐老師一直在幫助我,還幫我聯繫各個地方的攤位,比如迎春花市的攤位,我們可以在攤位上賣東西掙錢。”知音告訴記者,他不僅賣花,而是覺得什麼好賣就賣啥,以前他還做過手機貼膜,“那時候貼膜非常掙錢”。
工作之餘,知音也開始思考起感情的問題,“年紀大了,總想要找一個可以說說話的人。”
“結婚是因爲他靠譜”
小彭是在一個公益微信羣和知音認識的。和知音不同,小彭從懂事起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我從小就坐不起來,直到七八歲才能坐,我媽媽帶我去洗澡、上廁所甚至換衣服,都有可能把我碰骨折,骨折了就只能躺着。”小彭的母親帶她去看醫生,但醫生說這種病也是治不好的,只能等到18歲以後她纔沒那麼容易骨折。
2017年6月,兩人在一個公益微信羣相識。因爲一直待在家裏,小彭有些膽小,知音一開始找她聊天,她總是猶猶豫豫,生怕他是壞人;後來,知音主動把自己的照片和視頻發給小彭看,還一直想約她出來見面。聊了兩三個月,兩人漸漸熟絡了起來。
那一年國慶節,小彭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兩人約在市橋的一家飯店門前見了面。一見面,原本在微信上無話不談的兩人,卻忽然尷尬得不知道聊些什麼好。之後他們便進了飯店,小彭點了幾個菜,吃完飯後,知音買了單。雖然有點失措,但這次見面,小彭還是芳心暗許。待第二次見面時,知音送上了一盒巧克力,還有一條長長的珍珠項鍊,兩人也就此確定了關係。
小彭後來曾試探着問她母親,但母親不太同意,“他們擔心我們兩個要是在一起,以後該如何互相照顧?但我就是覺得他靠譜,所以堅持要嫁給他。”小彭說,知音給她的印象就是老實靠譜,“他不會說什麼花言巧語,也不會騙人,做事也很靠譜。”
2018年5月,兩人坐火車赴洛陽結婚,知音說:“當時公益圈的一個老師在洛陽組織了一個殘疾人的集體婚禮,所以我們兩個就報名參加了,那場婚禮有35對殘疾人結婚,現場來了2000多人,非常熱鬧。”回到廣州,兩人邀請了公益圈的朋友在海珠區的一家飯店吃了一頓飯。知音也見到了小彭的父母,隨後又帶着小彭回到贛州老家見他的母親。從那之後,兩人的父母和親屬都沒再反對。“他們過年前還過來幫我們賣花,我們也去番禺那裏拜了年,她父親對我特別照顧。”知音告訴記者。
“我父親說,只要他對我好,老實、靠譜就足夠了。”小彭看着知音,眼神中充滿愛意。
“再大的困難也壓不垮我們”
每天下午3時許,知音就開着電動車將花拿到附近地鐵口去賣,小彭有時也會跟在他後面一起賣。因爲要賣花,知音特別關注天氣,也特別關注各種節日,“天氣不好,我們就不敢進貨,因爲進了貨也賣不掉。”知音表示,多年來做這些小生意,他熟悉時令,等天氣熱了就要轉賣別的東西。
而知音和小彭短期內最大的夢想是買一輛三輪的房車,一路開到海南去,去海島上吹吹海風、看看風景、做做小生意。儘管想要攢錢買車,但知音仍然堅持着做公益,他在一個網絡公益平臺上每天堅持捐款1元。此外,知音經常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一些和他一樣身體有殘疾的人,他都忍不住向對方捐款,前前後後已經捐了十多萬元,“別人幫過我,所以別人有難,我也能幫就幫,堅持捐款。”
“我希望那些看到這篇報道的人,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勇敢去面對,人生難免都會有磕磕絆絆,你看我們都這樣了,還是樂觀地去生活,再大的困難也不會壓垮我們。”採訪最後,知音這樣說。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