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2022年最大的經濟風險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Shannon

疫情期間,到處都充斥着失敗的預言。經濟學家們正在這場疫情中努力尋找地希望,他們對明年持樂觀態度,但現實卻很難講。

包括彭博經濟社在內的大多數預測者認爲,2022年基本可以達到經濟強勁復甦,物價降溫,並有希望擺脫緊急貨幣政策。但同時,也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奧米克戎、通貨膨脹、美聯儲升息、中國恆大的隕落、臺灣問題、新興市場的運行、英國脫歐、歐元危機,以及火藥桶般的中東形勢 —— 所有這些都是屬於高風險的誘因。

奧米克戎和更多的封城限制

現在對奧米克戎變體作出明確的決斷還爲時過早。顯然,它比其前輩們更具傳染性,但它的致命性可能也較低。這將有助於世界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狀態,不過也意味着在限制措施上會花費更多的錢。

一個更具傳染性和致命性的變體將拖累經濟。英國等國家已經退回到2021年最嚴厲的封鎖狀態,這可能會導致2022年的經濟增長放緩。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將會減弱,全球供應鏈問題可能會持續存在,工人被擋在勞動力市場之外,物流進一步癱瘓。

通貨膨脹的威脅

在2021年年初,預測美國年底的通貨膨脹率爲2%。但現在,它已經接近於7%。所以人們普遍認爲明年的膨脹會依然存在。

奧米克戎只是一個潛在的原因。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緊張局勢可能使天然氣價格飆升。而且隨着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更多破壞性天氣,食品價格也可能繼續上漲。同時,新一波的疫情可能會拖累油價,從而連累依靠汽車出行的旅遊業。

美聯儲加息

從2013年的緊縮到2018年的股票大跌,都顯示出了美聯儲收緊政策給全球市場造成的麻煩。這一次,標準普爾500指數已經接近泡沫區,房價飆升到與租金脫軌的程度,這表明住房市場的風險比2007年次貸危機時還要大。

彭博經濟社模擬了“如果美聯儲在2022年加息三次,並繼續加息”,直到利率達到2.5%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結果是:在2023年年初將會出現經濟衰退。

美聯儲加息還可能意味着新興市場的崩潰。有一些國家更容易受到資本外流的影響。在2013年和2018年中,阿根廷、南非和土耳其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再加上巴西和埃及 —— 2022年最有風險的五個經濟體名單就出來了。

th (1).jpg

中國可能遭遇阻滯

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的經濟開始停滯不前。恆大房地產的低迷、疫情的反覆封鎖和能源短缺的累積壓力拖累了年化經濟增長。

雖然能源緊缺在2022年可以得到緩解,但另外兩個問題卻不會。北京的零新增戰略目標意味着絕對細緻的防疫舉措。但同時,由於需求疲軟,融資受限,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房地產建設,可能會進一步低迷。

彭博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中國經濟在2022年將增長5.7%。如果放緩到3%,將在全球範圍內產生連鎖反應,使商品出口國缺乏買家,並可能使美聯儲的計劃脫軌,就像2015年時中國股市暴跌一樣。

歐洲的政治動盪

1月份的意大利總統之爭可能會顛覆其脆弱的羅馬聯盟。法國將於4月舉行投票,總統馬克龍將面臨來自右翼競爭者的挑戰。同時,人們對歐元保持的懷疑態度,可能會打破歐洲債券市場的平靜,使歐洲央行失去應對危機所需要的政治支持。

彭博經濟學建模顯示,到2022年底,這可能會使經濟產出減少4%以上,使歐元區陷入衰退,並重新引發一輪對其生存能力的擔憂。

英國脫歐的影響

英國和歐盟關於《北愛爾蘭議定書》的談判將持續到2022年 —— 這是一個註定要失敗的嘗試,達成一致註定是很艱難的。

如果談判破裂會怎樣?根據過去的英國脫歐的經驗,不確定性將打擊商業投資,削弱英鎊,甚至導致通貨膨脹。

食品價格和社會動盪

飢餓是社會動盪的一個歷史性驅動因素。新冠疫情和惡劣天氣的結合將使世界糧食價格達到歷史新高,並可能在明年繼續保持高位。

上一次發生在2011年的食品價格上漲引發了民衆的抗議浪潮,特別是在中東地區。蘇丹、也門和黎巴嫩至今看起來還和2011年一樣脆弱 —— 有些國家甚至更加脆弱。

民衆抗議雖然是地方性的事件,但更廣泛的地區不穩定風險卻是真實存在的。

2022年可能出現什麼問題?

並非所有風險都是負面的。例如,美國新的預算政策正努力使經濟遠離風險,並促進增長。

在全球範圍內,由於疫情的刺激和封鎖期間的節儉生活,普通家庭的現金儲蓄也隨之增加。當這些錢被花出去的時候,經濟增長就會加速。

在中國,綠色能源和經濟適用房的投資,已經在全國的第14個五年計劃中得到了規劃。同時,亞洲的新貿易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涵蓋了23億人和全球30%的GDP,可以有效促進出口。

在2020年,疫情所導致的經濟狀況比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預測的都還要糟糕。但2021年未必如此 —— 許多國家的復甦速度令人驚訝,也許明年真的會出現好轉。

當然,有些事情也比預期的要好,例如各國政府可能會繼續保持財政支持,以刺激經濟。而中國政府推出的最新的五年計劃也可能會刺激出現更多的投資。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