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明志潮木匠

亞太日報

text

中國人對於木頭的情結頗有淵源。曾幾何時,木頭在匠人的手中,賦予了生活的氣息,小到一日三餐,大到安家樂業,木製品承載着先人的智慧與技藝。隨着工業化的發展,手工木製品已經被批量生產的產品所代替,溫度逐漸消失。

範彬正在製作木藝

白皙的手背上,一條劃痕格外明顯。今年23歲的金典正在將一塊木板刨平,這位年輕小姑娘十分愛美,頂着一頭利落的短髮,穿着牛仔圍腰,在製作臺前一待就是一整天。金典原是學習包裝設計,卻因爲愛好,畢業後成爲了一名木製品手工藝者,“做木工真的就是我的興趣,畢業後沒想過找其他工作,一心就奔着能有地方收留我當木匠。”金典笑呵呵地說道。

把玩榫卯結構的模型

和金典一樣,憑着興趣而愛上玩木頭的還有26歲的熊川琦,他是一名環藝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可能大家覺得研究生做手工藝品是大材小用,但是我可不這樣看,每一件木製品都是有生命的,而我們就是它們的靈魂操盤手。”

有相同愛好的人們聚集在一起

一塊木頭從開板、切割、拼接到組裝,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複雜的,手中的溫度讓刻有年輪的木頭成爲靈動的作品,造就所有美好的過程都需要耐得住寂寞。工作間內,不時傳來刨木的聲音,金典指着桌上的魯班鎖說道,你看這多美,十多塊木條不用上一滴膠水、一顆鉚釘,就組成了這個世上最爲堅固的結構。插片、榫卯等木製品技藝在這羣年輕人的手中重新活了過來。

金典和範彬同臺工作

手上做着巧事,對待自己熱愛的事情也極爲執拗。範彬作爲一名80後,他在同齡人開公司、養孩子這樣的年紀裏卻一頭扎進了“木匠”這個行業,“由於木製工藝品耗時長,利潤低,不少人紛紛轉行了。”當記者問道,爲何還要繼續下去,他沉默了一會兒說,“我想要再堅持看看。”

金典在庫房內尋找合適的木材

臨走時,範彬說他們這個團隊的名字叫做知物組,知萬物生命,知自己本心。

來源:環球網